不知道隆回縣的百姓是否比別的地方更愛打縣長熱線,所以非得設11個接線員不足以應付繁忙的來電業務,一般而言,小小一個縣,頂多也就三兩個人輪流值班就足矣,哪有那么多來電業務?公眾之所以對一個貧困縣的縣長熱線要設21個事業編制反感,絕不僅僅是人數問題。
因為此事太出格,公眾很容易往別處想。有人就懷疑是否為“蘿卜招聘”,專為領導子女“量身定做”。官方回應說,“熱線辦是群眾的‘出氣筒’,是其他部門的‘緊箍咒’,可能還會得罪人。因此,不存在像網友所說那樣,是為領導子女安排工作”。這個說法真實度如何不得而知,站在百姓的角度,縣長熱線接線員是事業編制,對不少人還是頗有吸引力的。
網友計算了成本,按照20人的編制,每人按月薪2000元算,每年僅工資就在48萬元以上,還不包括相關福利。隆回作為國家級貧困縣,僅一個縣長熱線機構人員工資就要近五十萬。設立縣長熱線,重視群眾意見,是好事,但辦好事也不能沒有成本意識,殺雞用牛刀,浪費納稅人的錢,也可能把好事辦成壞事。
進一步,地方政府設機構、定編制,隨意性太大。很多地方增加一個單位的編制,往往就是用人單位打個報告,領導批個字,就算通過了,缺乏嚴格的法定程序。正因為編制擴大的隨意性,導致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容易落入“帕金森定律”泥潭——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機構會像金字塔一樣不斷增多,行政人員會不斷膨脹,每個人都很忙,但組織效率越來越低下。這種情況的危害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機構重疊、人浮于事、互相扯皮,導致效率低下;另一方面,龐大的行政管理開支必然落到每個納稅人身上,極大加重了納稅人負擔。更悲催的是,過多的行政干預不但不能促進反而會制約地方經濟的發展。
人浮于事必然導致效率低下,縣長熱線也不例外。11位接線員,其效率也許不如3個人高。竊以為,只要當地領導善待民意,就不怕聽不到民意,哪怕不設縣長熱線,也沒有什么問題。 (練洪洋)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