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晚,中國社科院教授唐鈞做客央視《新聞1+1》欄目解讀兩起民工凍死事件。節目過程中,唐鈞面帶笑容,被網友批為“冷血無情”。唐鈞15日表示,他平時的面相就是這樣,做節目時未刻意注意自己的表情。(12月16日《京華時報》)
也許,唐鈞教授解讀民工凍死事件時的“面帶笑容”,很容易讓人們記起楊達才在車禍現場的“傻笑”,而且唐教授的面部表情也似乎與當晚《立交橋下,難過的冬天!》的討論話題不合時宜,因而招致網民“不尊重死者”、“冷血無情”等批評與質疑。不過,筆者認為,我們對此不必過分苛責。
盡管“表情”常常被人們解讀為表現在面部的思想感情,但表情關乎情緒卻未必展現立場。唐教授做客央視,是對兩起民工凍死事件過后的理性探討,一定要其表現出如身臨其境般的“悲傷”與“嚴肅”,恐怕有些勉為其難。人的面部表情是復雜多變的,離開“此情此景”,人們的感情難免會產生此一時彼一時的心理變化。這并非是為他“辯護”,而是強調一個客觀現實。
此外,由于遺傳基因的緣故,人的長相也總是表現出千人千面、各有特色。有些人或許生就一副“笑相”,唐教授在此后的回應中稱“自己面相就是如此”,記者通過網上搜索也證實了唐鈞的大部分照片都是“笑容滿面”。有網友據此評論稱,“他長相就是如此,并非笑而評論。”
誠然,面對億萬受眾,節目主持人和特邀嘉賓的“表情”的確有引領和渲染公眾情緒的共鳴效應,適度的情感表露與適宜的語調語速會起到強化觀點和突出主題的作用。但這種表情應當是當事人發自內心的真誠流露,絕非討好公眾的矯揉造作。提醒主持人和嘉賓注重“表情”與“主題”的協調一致是必要的,但如果因此成為他們的心理負擔,則勢必引發基于做作與分心的哭笑不得。因為他們畢竟是在做節目而非演戲。正如唐教授坦言:“談論的是我比較熟悉的政策問題,因此也很放松,沒有刻意地注意自己的表情,平時的習慣不自覺地又出來了”,“這種強自改變自己的面容的事情是很尷尬的”。
與關注“表情”相比,“聽其言、觀其行”也許更重要。從這個意義上說,修改與完善《救助管理辦法》或許才是唐教授對于“民工凍死”的真實態度。真正的民生情結,不是寫在臉上而是刻在心中。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