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東京電 南極海冰大幅減少的消息近年屢有報告,日本國立極地研究所參與的一項新研究為此說法找到了新證據,研究人員認為這將引起海水鹽分濃度降低,有可能給全球洋流和氣候帶來影響。
來自國立極地研究所和澳大利亞南極氣候和生態系統聯合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在英國在線科學雜志《自然·通訊》新一期上報告說,他們對默茨冰川附近海域的觀測和分析表明,南極大陸周邊海冰生成量近兩年大幅減少。
默茨冰川位于南極大陸東部沿岸,由于有該冰川存在,其周邊海域大量產生海冰,這種活躍的海冰生成運動又使南極底層水產生。南極底層水是一種低溫高密度的水體,由于密度很大,它一般沿深海底部流動。南極底層水是全球規模的海洋大循環的驅動力,也是影響全球氣候系統的關鍵因素。
研究小組利用衛星觀測數據,將默茨冰川周邊海域2010年和2011年的海冰生成量與2000年至2009年的平均值進行了比較。他們發現,2011年海冰生成量為134立方公里,比168立方公里的平均值減少了20%,而2010年海冰產生量為144立方公里,也比平均值少14%。如果換算成水量,相當于每年約減少一個琵琶湖的水量。琵琶湖是日本第一大湖,面積670平方公里,儲水量27.5立方公里。
研究小組認為,2010年2月,由于默茨冰川的大規模崩塌,使海冰的生成量大幅減少。在這個海域,由于有大量海冰生成,相對來說提高了周圍海水的鹽分。而海冰減少將直接影響南極底層水的鹽分和重量。
預計默茨冰川周邊海域產生的南極底層水今后數十年都會持續低鹽狀態,這不僅會改變海洋深層大循環,今后還可能進一步影響全球規模的海洋大循環和氣候系統。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