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10月19日,由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悉尼市政廳與中國甘肅新聞辦公室主辦,甘肅對外文化交流協會承辦的“多彩甘肅文化展”在悉尼海關大廈舉行。三天文化展匯集攝影、唐卡、書畫、剪紙、手工藝以及皮影表演,這也是2011年6月開始的“澳中文化年”眾多活動之一。
碧空如洗的10月20日,澳洲中國書畫藝術學院院長蔣維廉教授、澳洲文化團體聯合會召集人兼《澳洲新報》新文苑主編何與懷博士、澳洲亞太經貿文化促進會會長王睿一行專程到訪“多彩甘肅文化展”活動會場。饒有興致的瀏覽了來自甘肅慶陽市的民俗藝術展品,隨后在小劇場欣賞了目前中國保存較為完整的原生態藝術群體---道情皮影。五位中國環縣民間道情皮影藝術團的民俗表演藝術家們,各司其職呈現了精彩妙不可言的皮影戲。高亢蒼涼的西北唱腔極具滄海桑田般的穿透力與感染,給欣賞視聽民俗文化盛宴的澳洲民眾留下難以忘懷的震撼。
在中國影人藝術生根發芽的河南、 陜西、四川、北京、山東等省份之中,環縣道情皮影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保存最完整的。從造型、染色、樂器、音樂、制作方法、雕刻工藝、 民俗特點與牛皮燈影相互結合,美妙絕倫,相得益彰。成為戲壇曲苑中一枝獨秀的奇葩,唱腔表演美妙獨特,皮影刻制精益求精,極其獨到。著色光潔透亮,線條流暢,道具形象鮮明,栩栩如生,獨占鰲頭滲透了繁多的“古文化”符號,深受廣大皮影愛好者、收藏家的喜愛,被稱為“東方民間文化的活化石”。
慶陽市環縣是正宗隴東道情的故鄉,也是甘肅省地方劇種--隴劇的誕生地。道情最初是一種以說唱形式為主的民間小曲,起源于宋末元初反對蒙古族入侵的道士、和尚手持漁鼓、簡板走鄉串戶的游說活動,在環縣一帶流傳已久。道觀的修建和祭祀神靈的活動,為道情吸收道教音樂、故事發展成為曲藝形態,以及與陜西傳入的皮影完美結合,在表演的獨特性和感染力上達到了一個新境界,當地各鄉鎮都可以看到原汁原味的表演。正因為影響廣泛,在中國有影響的民俗文化節上一般都會看到環縣皮影的身影。
每逢農閑冬暇、婚喪嫁娶皮影是必唱大戲,仍然是當地群眾主要的娛樂方式,最原始、最樸實的西北風情由此保留下來。環縣皮影歷經300余年的歷史文化積淀之后,去粗存精,在保留原有優秀劇目的同時,又創作了一大批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從某種程度上說,是當地農耕文化的一個縮影,堪稱中華文化最具原生態的民間藝術瑰寶。
環縣道情皮影藝人都是當地農民,皮影制作及演唱技藝多屬家傳。一個戲班的全部道具僅裝兩只木箱,一條毛驢就可以馱著走鄉串戶巡回演出。演出無需任何排場,一口聚光收音、寬敞豁亮的窯洞即是最佳場所,一盞油燈(現在多為電燈)即可搭臺。高亢激昂,婉轉悠揚的唱腔,一唱三嘆,娓娓動聽,尤其是前臺領唱、眾人合聲的“嘛簧”產生的“滿窯吼”效果,簡直野得讓人發狂,美得令人窒息。其伴奏樂器主要有漁鼓、簡板、四弦、笛子、笛吶、嗩吶、甩梆、銅鑼、干鼓等,也多為藝人自制,音色與聲腔配合貼切。在環縣人人都能唱道情,當地俗語:“走親戚毛驢一趕,吃羊肉袖子一卷,心慌了牛窯里一喊。”一個“喊”字,道出了環縣道情的風格特點及其普及程度。
1987年以來,環縣道情皮影隨中國文藝代表團9次出訪海外,先后在法國、德國、意大利、比利時、荷蘭、匈牙利、奧地利、瑞士、澳大利亞等國家演出;2002年,環縣被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為“中國皮影之鄉”;2003年被列為全國首批10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之一;2006年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