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是“漢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歌舞形式,主要流行于中國北方地區。起源于農業勞動。…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種人物,手持扇子、手帕、彩綢等道具而舞。在表演形式上,開始和結束為大場,中間穿插小場。大場為變換隊形的集體舞,小場是兩三人表演的帶有簡單情節的舞蹈或歌舞、小戲…有的地區將高蹺、旱船、竹馬燈、花鼓等歌舞形式,俗稱秧歌”(見《辭海》)。而和政縣民間盛行的秧歌更是以鮮明的地方特色,在臨夏地區乃至全省獨樹一幟。

和政秧歌
和政秧歌,是流傳于甘肅省和政縣及周邊地區的一種民間舞蹈內容,主要用于春節期間的社會表演。為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政秧歌,具有深厚地群眾基礎和根深蒂固的歷史淵源。其特色鮮明,人數眾多,場面宏大,氣勢恢宏,內容豐富,花樣繁多,涉及地域廣闊。在周邊地區獨樹一幟。2004年,香港鳳凰衛視到甘肅采風,對和政秧歌進行了現場錄制拍攝。甘肅和政秧歌作為一種民間文化奇葩,在這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經歷了漫長歷史的演變,組合成最具獨特的民間歌舞: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原始走向現代,由封閉走向文明,不斷傳承與發展,形成了最具和政民間文化的特色,深受省州藝術界的高度關注,被甘肅省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以優美的舞姿和通俗的韻味,抒發了普通百姓的歡樂和喜悅,頗受城鄉群眾的喜愛和青睞。
秧歌是群眾的心聲,歷史的見證,它的根基在農村,屬土生土長傳統文化的演繹,群眾內心深處的表白和流露。它的完善和成熟,不僅活躍了人民群眾的春節文化,而且豐富和拓展了民俗文化的內涵。
歷史溯源
秧歌,亦稱“社火”,最初是一種春祀秋報的民間祭祀活動。“社”古指土地神,也指祭社神的節日,如春社、秋社。“社日四鄰并結綜會社牲醪,為屋于樹下,先祭神,然后饗其胙”(見《荊楚歲時記》)。由此可見,人們先祭神,后吃祭肉、飲黃酒,歡樂之時,又歌又舞,定會有些雜耍。再看“社火”一詞,舊時指節日扮演的各種雜耍雜戲。李斗在《揚州畫舫錄》中記載:“立春前一日,太守迎春于城東蕃鰲觀,令官妓扮社火,春夢婆一,春姐二、皂隸二、春官一”。這似乎是今日秧歌的雛形:春夢婆可能是今日秧歌隊中的“妖婆”,春姐和皂隸,似為今日的“臘花姐”和“中郎”,而那個春官定是“社火官”無疑了。今日龐大的秧歌隊,就是在此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社火”一詞及其活動記載,最早則見于南宋詩人范成大《上元紀關中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韻》,中有“輕薄行歌過,顛狂社舞呈”的詞句,范自注曰:“民間鼓樂,謂之社火。不可悉記,大抵以滑稽取笑”。可見秧歌在當時已初具規模了。據民國《和政縣志》記載,“入正月過三日即演社鼓,或城或鄉不拘。十三日城內張燈,鄉民以社鼓來賀,男婦游覽……”。這一方面說明了縣城十三秧歌會的情形,同時也說明秧歌在和政各鄉鎮的發展與歷史。據考,當時表演的節目就有“竹馬兒”、“刀舞”、“旱龍船”、“獅子舞”等等。到了明清時期,秧歌不但有說有唱,有歌有舞,而且還出現了一定故事情節的小戲,更是程式固定,臻于完善。
和政秧歌始于明,盛于清,變革于民國,發展于解放后,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更加繁榮壯大。它是由祭祀活動演變而成的娛樂活動,又通過文化交流,不斷充實和豐富內容,如秧歌從宗教活動中吸取了音樂營養之后,才有了伴舞的樂隊。現在秧歌中演奏的嗩吶曲牌有不少就是神曲,或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如和政南部牙塘、石咀一帶的“牛犢爺”借用巫師羊皮鼓,旱船表演中有扮演觀世音菩薩的,演唱詞中“九繡我佛蓮臺坐,十繡童子拜觀音”等,無疑是受祭詞的影響。再如“春牛”,古代有以春牛祝歲的習俗,因為牛是農事活動中的主要工具,堪作農事的象征,所以和政秧歌中的玩春牛等雜耍節目不僅是古代習俗的繼承,而且也體現了各族人民共同祝愿農牧業豐收的愿望,更具有高原農牧業地區的特色。再如《舞獅》,據考,最早出現在三國時期,而且是通過絲綢之路由西域傳入的,說明地處古絲綢之路要道的和政地區,接受它的機會比內地更早。到了明代以后,大量漢族移民遷入,又帶來了南方的旱船、鞭子、竹馬燈;民國初年來河州地區經商的山西、陜西商賈又傳進了“跑驢”。和政秧歌在清代之前一律為“地蹦子”(即不踩高蹺,徒步表演),民國初,有少數人開始踩五寸蹺子,大多數仍為徒步表演。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青海馬家軍(馬步芳的國民軍)一個連駐防和政,春節時士兵玩起了高蹺秧歌(蹺高三尺),有四大光棍、打狗熊等節目,很受群眾喜愛,民國二十三、四年,和政縣城附近的群眾和龍泉書院也相繼玩起了高蹺秧歌,從此,縣城附近高蹺秧歌逐漸取代了“地蹦子”。之后,和政秧歌經過不斷的更新、完善,形成了今天這樣一個綜合性的歌舞表演形式,成了漢族群眾每年農歷正月初三至十七期間鬧新春,深受群眾喜愛的民間藝術。
形式內容
和政秧歌節目豐富,陣容龐大,演員多達二百多人。形式多樣,有說有唱,載唱載舞,并伴有武術、雜耍、雜角表演,氣氛熱烈,異彩紛呈。
和政秧歌大體上由“前五角”、“中三角”、“后五角”三大部分以及“雜耍雜角”組成,行進和演出都按前后順序進行,只有雜角可以穿插在隊伍中間,任意發揮,隨處即興表演,取樂于觀眾。
和政秧歌的基本排序為:
1、前五角
〈一〉流星:流星排在秧歌隊的最前列,用以開路打場,一般由二人至四人組成,須有一定的武術功底且體質較好、身體矯健的人擔任。白天使用鐵(銅)制流星,夜間為火流星,其衣著為傳統的武生打扮。
〈二〉儀仗隊:排在隊伍的第二位,置大幅橫額二、三幅,寫有該秧歌隊的隊名和宣傳口號等,并有彩旗若干面為輔襯,以增加秧歌隊氣氛。與此同行的是秧歌柱子,現稱為主席團,是秧歌隊的總指揮,一般在五人以上,多為本村(社)德高望重的組織者和老把式(導演)擔任,胸前佩戴寫有“主席團”三字的紅色小彩條,主要負責秧歌隊的組織聯絡工作,并在秧歌出進場時致“告畢詞”、接受饋贈禮品等。
〈三〉旱船:旱船傳統的有一只船、兩只船、四只船、八只船等不同的題材,表演內容多取材于歷史典故,如“童子拜觀音”、“匡胤送金妹”、“東吳招親”、“八仙過海”、“薛丁山大戰樊梨花”、“七仙女”等。
旱船表演時,其進場由“四大光棍”伴唱《十繡》的曲調引船,同時有專用的鼓點和嗩吶來伴奏。表演形式有“穩蕩”、“飛馳”、“旋渦”、“擱淺”等,同時伴有互相打斗、停舟盤旋等戰斗情節。旱船表演氣氛熱烈、神情激蕩,將每個歷史典故表現得活靈活現,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四〉“四大光棍”:由四個男角和四個男扮女裝的女角組成,扮男角的戴禮帽、墨鏡,上身著白襯衣、黑坎肩、肩上斜搭宣傳政策的綬帶,下身著黑褲子,腰挎眼鏡盒、腰刀,右手持扇,左手叉腰,扭動起來,舞步矯健,動作瀟灑大方;扮女角的踩低蹺(約1.5尺),戴假發,配以釵簪首飾,黑紗制成的獨辮,末端彩綢扎結,垂于膝下,上著大襟綢緞服,下身穿羅裙,一手持扇,一手拿彩巾,亦戴墨鏡,歌舞時,動作小而優雅舒展、婀娜多姿,盡顯年輕女性的矜持、羞澀之情,在表演中演唱的傳統曲令有《織手巾》、《繡金匾》和《蘭橋相會》等。
〈五〉樂隊:傳統秧歌的樂隊通常由三弦、二胡、板胡、笛子、木魚、撞鈴、棒子等民樂組成。隨著時代的發展,又吸收了手風琴、小號等西方樂器,大大提高了伴奏效果。樂隊的任務是為行進間和進場后表演的“四大光棍”及“跑驢”等小節目的表演做伴奏。主要負責伴奏的曲令有《柳青》、《八譜》、《四季歌》、《采茶撲蝶》、《十二個月》等。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