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訪濕地公園花城湖
初春時日,筆者經肅州區銀達、懷茂南壩村即到花城湖。
從東門而入,站在與湖面落差數百米高的東沙坡梁上,放眼望去,湛藍的湖水與還未換成“綠裝”的蘆葦草,輝映出一幅花城湖奇特的景觀。沙石梁的左前方,修建有幾座鋼筋水泥結構的蒙古包,包上均被涂成白色,像一個個守衛邊疆的兵士,巋然不動。
與蒙古包遙遙相對的是沙坡梁,頂端上有一座歷經風雨侵蝕、顯得千瘡百孔的烽火臺。對于這烽火臺,有詳盡的史料記載:花城湖烽火臺位于山門入口處,修建于明朝,是花城湖中心制高點,登其上,可以看到西南方向的煤煙墩烽火臺及東北方向的石墩烽火臺等。環視四周,可抒思古之悠情,可發人生之感慨。正如“十里走一馬,五里一揚鞭,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關山正飛雪,烽火斷無煙”。登上烽火臺,望夕陽西下,頓覺身處陽關古道,耳邊仿佛想起戰馬的嘶鳴和號角之聲。
順著沙石梁往下再走數百步,只見低洼石窩處有一米見方大的泉。泉的出水口,長有一棵碩大的白刺。駐足觀看,泉底沽嘟沽嘟冒著小水泡。等泉水注滿泉眼,溢出的泉水就順著沙坡梁的雨水溝一直流淌到坡下的草叢里。
花城湖旅游景區的工作人員告訴筆者,花城湖有著獨特的地貌特征,湖水就像大海一樣,有時會潮漲潮落。


走在湖邊的沙灘上,不時會看到有人用濕沙子壘起的城堡,可見游人在此是多么盡興。
花城湖最誘人之處還是湛藍的湖水。坐在湖邊用木板搭建的簡易碼頭上,映入眼簾的湖水,泛著層層的碧浪,讓人心醉。蘆葦又是花城湖的一大景致,西靠沙丘的湖水一邊,蘆葦長得非常茂密,足有3、4米高,幾乎連成一片,有點像白洋淀的感覺。相反,沙丘的低洼處卻很少看見沙漠中生長的植物——紅柳。
花城湖的水域分為南北兩大系,以一條東西長約兩公里的沙石路為界限,上漲的湖水就從沙石路中間的橋洞流到下游。上游的湖面很是寬闊,游人可以乘坐游艇游玩。下游的湖面近一半長了蘆葦,花城湖的各種水鳥就在這蘆葦蕩里繁衍生息。分割開的湖水水塘,養殖者養魚供游人垂釣。

花城湖悠遠的歷史文化
早在來花城湖之前,筆者就聽說大名鼎鼎的“李陵碑”遺址就在此處,所以便想一探究竟。在景區工作人員指點下,經花城湖西南方向,翻過幾座低矮的沙丘,見有一塊立于水中土墩之上的石碑,據說便是“李陵碑”。據說,來花城湖觀光游玩的人大都會去目睹“李陵碑”的風采。
相傳,漢武帝時騎都尉李陵率軍由肅州北出居延海抗擊匈奴,大獲全勝,班師凱旋后見花城湖一帶水草茂密,四面沙丘回護,是個屯兵的好地方,便下令在此駐扎。一日,李陵舉目南望,遠處祁連雪山皚皚生輝,近處烽燧巋然聳立,想到征戰匈奴的赫赫功績,不禁豪情頓生,萌發了勒石記功的念頭。于是,命令全軍將士日以繼夜輪班運土填湖,夯筑了一座黃土墩臺,李陵親筆書寫了“譽滿邊關”四個大字,署名“騎都尉李少卿題”,然后刻字勒石,立于墩臺之上。匈奴早就探知消息,趁機起兵反攻,李陵急忙督軍迎擊。由于士卒長時間填湖筑臺,勞累過度,士氣低落,而單于兵強馬壯,攻勢凌厲,漢軍很快就潰散兵敗。李陵力竭而被單于生擒,只得降服。漢武帝聞訊后,把李陵家滿門處斬。






后來,宋朝名將楊業兵敗被契丹大軍圍困于李陵碑附近的狼心窩,“羊入狼窩,焉有生機”,遂碰李陵碑而死。
千余年來,湖灘中的這塊碑一直斜而不正。如果人用力推一推,碑石就晃一晃,正不了,也倒不下。人們一看到李陵碑,就想到李陵居功輕敵而慘遭失敗的沉痛教訓,也會為楊家一代名將而深感惋惜。
新聞連接:2014年1月,由甘肅省林業調查規劃院規劃設計的《酒泉花城湖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在通過國家林業局評審,花城湖國家濕地公園成為酒泉市首個濕地公園。
據介紹,花城湖國家濕地公園規劃總面積559平方千米,將劃分為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合理利用區、宣教展示區、管理服務區等五大功能區。前期規劃期限為2013年至2015年,后期規劃至2018年,公園建成后將填補酒泉市境內濕地公園的空白,預計年接待游客達12萬人次。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