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順帝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段天祥撰文,定慧明書丹、篆額。碑文楷書。碑石曾被豎劈為兩片充做酒泉城門柱石,1962年酒泉市舊城改造時拆下棄于荒郊。1984年初移置酒泉市博物館。
碑高236厘米,寬94厘米,厚29厘米。碑陽漢文,存24行,行57字。碑陰回鶻文,32行,故張維《隴右金石錄》著錄為《酒泉東門蒙古文碑》。1944年夏(乃字頭+鼎)過酒泉,仔細觀察,發現兩片柱石原為一碑,為它處移來的碣石。據馬寧幫識讀,碑文用蒙古文字母拼成,故字字皆能念讀,但不知其意,因所標注音并非蒙文。夏(乃字頭+鼎)以為蒙古字母由畏吾兒字母而來,故此碑文字應為畏吾兒文。畏吾兒文即回鶻人采用粟特文字母創制的文字。
段天祥,將仕郎,云南嵩明州判官。
定慧明,圓通慈濟禪師,肅州在城洪福寺住持。
漢文、回鶻文碑文均寫元代肅州路也可達魯花赤世襲之事。此碑為研究元代河西史,蒙古族與唐兀特族、黨項族的關系,具有重要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