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新發現的肅北巖畫。
大西北網1月29日訊 記者1月28日從肅北縣文物部門獲悉,該縣文物工作人員近期開展冬季文物巡查時,在距離縣城40多公里處的大黑溝新發現巖刻畫12幅,單體畫面40余幅。此前的數十年中,肅北縣累計發現巖畫群6處40多個點,共有巖畫300多幅,此次發現的這些巖畫,約占肅北縣巖畫總數的八分之一。
“國寶”家族再添新成員
據了解,位于肅北縣城東約40公里處的大黑溝巖畫點,綿延3.5公里,分布位置高低不一,最高處距地面100多米,最低處距地面兩三米。巖畫共有34組,圖案190多幅,畫面大部分刻畫在避風向陽的山坳陡峭的花崗巖和石灰巖上,畫面內容以射獵、放牧、練武、騎馬作戰等場面為主,圖中動物有梅花鹿、大角羊、野牛和野駱駝、大象、老虎等。2013年5月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肅北縣文物工作人員肖文格介紹,此次新發現的巖畫分布在大黑溝向北1000米范圍內,畫面內容大多為圖騰,人形、動物及神秘符號。巖畫畫面有的僅一人或一兩頭動物,有的則為多人手持弓箭共同圍攻幾頭野牛和長角鹿,外圍有2人騎馬引弓準備追擊,旁邊還有人呼喝助戰;畫面上的野牛有的高豎尾巴揚起犄角向獵人沖刺,有的在伺機逃竄,生動地記錄了遠古先民們為獲取食物而戰斗的場面。
“這是祁連山常見的石灰巖巖面,上面的牛羊圖形不是刀刻斧鑿出來的,而是用銳器擊打成點連成了線才形成的。”肖文格說。
肅北“巖畫王國”分布巖畫40多處
記者了解到,在肅北縣的山川石壁上,處處留下了古代勞動人民珍貴的藝術作品,截至目前,文物工作者先后在肅北縣境內發現40多處巖畫,其中比較集中的巖畫群有6處,主要分布在境內祁連山北麓和馬鬃山一帶的大黑溝、七個驢溝、野牛溝、灰灣子、老道乎都格和紅柳溝,被文物部門劃分為60多組,單體畫面至少300多幅。巖刻畫的造型技法分鑿刻、磨刻和線刻三種,線條粗獷有力,風格獨具特色。題材主要分人物和動物畫像兩大類。動物類有馬、野牛、北山羊、野駱駝、犬、野驢、鹿、狼、野牛等;人物類有騎馬、狩獵、生殖崇拜和各種神秘符號。巖畫藝術地反映了古代河西走廊游牧民族的狩獵、放牧、戰爭、舞蹈、祭祀、生殖崇拜等物質與精神生活。
據文物工作者考證,肅北縣境內的巖畫形成于春秋、戰國至西漢期間,最晚的巖刻畫也形成于隋“開皇”年間。有考古學者甚至將肅北巖畫的上限定為新石器時代向青銅器時代的過渡時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巖畫委員會執行委員陳兆復先生根據畫中有大象圖案,將其上限定在了距今一萬年以前。
肅北巖畫是古代游牧民族生活、文化的見證,為研究古代居于河西走廊的西戎、羌族、月氏、烏孫等古代西域游牧民族的社會生活與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形象資料。這些巖畫處在深山絕壁上,長期“藏在深閨人不識”,保存得比較完好,大部分畫面內容線條分明,形象生動,反映的生活和文化場景讓人一目了然。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