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網訊 昨日,記者從省科技廳獲悉,張掖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致力于河西地域農作物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整理和利用工作,積極打造河西走廊農作物種質資源“基因”庫,取得豐碩成果。
河西走廊是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境內多種生態類型鑲嵌分布,植物資源極為豐富。張掖市光熱充足,冷涼干燥的沙漠綠洲氣候使之成為天然的種子儲備庫。多年來,張掖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潛心研究,先后完成科研及推廣項目301項,取得科研成果107項,育成玉米、小麥、甜菜、谷子等農作物新品種116個。隨著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的不斷深入實施,張掖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采取有效措施,積極開展河西走廊農作物種質資源的保存、收集、利用和研究,建立了占地面積500平方米的綠洲農業種質資源庫,收集整理、建檔保存各類種質資源35類13500份,同時每年安排雜交組合鑒定及品種比較試驗30000份,新配雜交組合8000個,創新玉米種質資源60多個,更新豆類、蔬菜等種質資源350多份,為保障農業生產、糧食安全以及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基因”物質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