薈萃歷史的博物館與面向未來的“元宇宙”碰撞,會誕生什么新可能?國家一級博物館敦煌研究院在這一新賽道的布局,從創造虛擬人開始。
一位身穿古代服飾的大眼睛卡通少女,走進動畫版的莫高窟。用特有的“娃娃音”向人們介紹著千年石窟的過往:壁畫中守護昆侖山的神獸長啥樣?曾經絢爛的壁畫又為何會變色發黑?
她也有少女的懵懂與憂愁。夕陽西垂,她蹲坐在洞窟門口幻想著一千年以后。“那時,莫高窟還會存在嗎?會吧。如果莫高窟不在了,我也會消失吧……”


虛擬人伽瑤。(敦煌研究院供圖)
敦煌研究院融媒體中心副主任杜鵑介紹,這個卡通少女名叫“伽瑤”,取材于敦煌壁畫,原型是聲音婉轉如歌的神鳥“迦陵頻伽”。“這是我們今年精心打造的虛擬人,希望用人格化的內容傳播敦煌文化。”
虛擬人是“元宇宙”中最核心的形態之一,即用數字技術創造擬人形象、賦予人格設定。在虛擬空間中搭建的現實世界里,有社交性、互動性的虛擬人不可或缺。曾登上“春晚”舞臺的虛擬歌手“洛天依”,是知名度最高、粉絲最多的虛擬人之一。
“敦煌文化博大精深,但也不乏深奧難懂之處。傳播敦煌文化也要拓寬思路、積極創新,讓傳統文化在與新媒體新技術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探索打開傳統文化的更多新方式。”杜鵑說。
伽瑤的故事已形成5集的動畫,呈現了她與壁畫中的神仙與生靈、莫高窟的人和動物之間的點點滴滴。目前,伽瑤正在練習“技能”,不久后就可以用直播的形式與網友互動。
在以新技術傳播敦煌文化方面,敦煌研究院已有許多探索。從持續30多年的“數字敦煌”項目,到與微軟合作開發的智能聊天機器人“敦煌小冰”,再到與華為聯手讓飛天“飛”出壁畫,古老的敦煌文化越來越受到年輕人喜愛。

莫高窟第360窟藻井中的迦陵頻伽。(敦煌研究院供圖)
布局元宇宙的時代機遇,已讓越來越多的博物館看見。
今年3月,全國50家博物館、高校的60位館長和學者聯名發布《關于博物館積極參與建構元宇宙的倡議》。倡議稱,博物館連接著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面對元宇宙,博物館應與時俱進地把握新機遇迎接新挑戰,積極主動參與建構元宇宙,探索博物館領域元宇宙建設標準規范,在相關主題的國際對話中發出中國聲音。
“技術創新會給博物館帶來革命性改變。”倡議發起人、上海大學教授段勇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為構建元宇宙奠定了物質基礎。元宇宙能夠為博物館提供更為豐富的應用場景,也能使博物館以數字化的形態永久存在。博物館在為元宇宙提供內容外,也應當參與行業標準共建。
段勇說,新生事物發展之初都可能存在泡沫、虛火。對眼花繚亂的元宇宙項目,博物館也應擦亮眼睛,在與商業機構開展合作的同時,堅守非營利公共機構傳承文化的立身之本。(新華社 記者張玉潔 )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