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網訊 佛經中說,釋迦牟尼在前世曾有許多救度眾生的善行,其中尸毗王割肉貿鴿的故事最能體現佛陀對弱小生命的愛護。故事講,過去有一位尸毗王,他為人善良,喜歡佛法,想普救眾生苦難。帝釋天和毗首羯摩要考驗他的志向,于是變成老鷹和鴿子。老鷹緊追鴿子,鴿子逃到尸毗王的面前請求保護。老鷹對尸毗王說,鴿子是它的食物,如果不把鴿子給它,它也會餓死。尸毗王為了保全兩條性命,只好割自己身上的肉給老鷹吃,以這種方法來解救鴿子。老鷹要求割下來的肉必須與鴿子的重量相等,并設天平稱量。可是,尸毗王快要割盡自己身上的肉仍不夠鴿子的重量,但他為了表示誠意,舉身坐上了秤盤。他的行為感動了天地,一時間天地震動,天人為其淚如雨下。帝釋天恢復了原形,問尸毗王為何這樣犧牲自己,尸毗王堅定地回答“為求佛道”!帝釋天又問尸毗王是否后悔損毀身體,尸毗王說自己從不后悔,并立誓稱如果所言不虛身體即當平復如故,話音未落尸毗王身體果然恢復了原狀。為了表現佛祖前世的犧牲精神,敦煌莫高窟中繪制了多幅尸毗王本生故事畫,其中又以北涼第275窟和北魏第254窟的兩幅作品最為精彩。
莫高窟第275窟北壁中層的尸毗王故事畫為單幅式,人物簡單,帶有濃厚的西域風格。畫面左側,國王右手握綠色的鴿子,一劊子手正在割國王腿上的肉;右側一人提一桿大稱,稱的一頭是小小的鴿子,另一頭是雙手合十而坐的國王。人物表情刻畫得很有特點,操刀取肉者的兇狠,尸毗王的平靜大度,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莫高窟第254窟北壁前部的尸毗王故事畫亦為單幅式,但無論構圖、人物還是繪畫水平都比前者更高。全圖中央為側身而坐的尸毗王,他的左腿膝蓋前為操刀割肉的劊子手,他右手正握著前來求救的小鴿子。其他的故事情節分布于主人公尸毗王的四周,右上角為老鷹追逐鴿子,右下角為一人正在稱量鴿子和尸毗王的重量,左下角為尸毗王的女眷抱膝哭泣,左上角為天人眷屬子贊嘆。這鋪壁畫在構圖方面,特別突出割肉這一情節,使畫面主題容易識別,也凸顯了尸毗王的自我犧牲精神。在敘事方式上,將發生在不同時間的情節協調統一地組織在一幅畫面之中,以居中端坐的尸毗王形象表現救鴿、割肉、復原等多個情節,既突出了主題,又豐富了內容。同時,在人物的造型、衣飾的繪制方面,與第275窟一樣,明顯受到了西域畫風的影響,但在人物的描繪上比前者更為細膩生動,表現出北魏精湛的藝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