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賦》
汪少潭/文 石空/書法
絲路明珠,戈壁蘇杭;國際名都,低碳長廊。冰川羽冠,大漠霓裳;雄踞三省,傲立朔方。天山北視,祁連南向;瀚海西接,長安東望。龍翔不才,禮贊敦煌;美善誠偉,但賦其詳:
美哉敦煌,舉世無雙!佛國圣境,人間天堂;世界遺產,文明曙光。知識寶庫,藝術海洋;奧妙無窮,萬千氣象。綠洲半疇),四季瓜果飄香;黨河一彎,天釀甘露瓊漿;泉秀月牙,遠客心潮激蕩;山奇鳴沙,誰奏千古絕唱?
善哉敦煌,大愛無疆!盜掘不怒,棄荒難傷;德廣四海,情暖八方。刀耕火種,三苗戎羌;月氏夜遁,匈奴稱王。兩漢開郡,玉關楊柳成行;五胡亂華,西涼兵強馬壯。民族融合,吐蕃回鶻黨項;宋元明清,一曲興廢存亡!
誠哉敦煌,風雨滄桑!劫難彌陀,浴火鳳凰;笑傲江湖,醉臥沙場。衛霍鐵騎,何敵可擋?持節不辱,誰比班張?煬帝西巡,萬國博覽首倡;玄奘東歸,九州大道弘揚。鑿窟建佛,鼎盛最憶隋唐;拾遺補缺,今朝再譜華章!
偉哉敦煌,萬古流芳!人生有限,世事無常;迷途北斗,苦海慈航。王道士陋,藏經洞亡;斯坦因鄙,敦煌學強。雅丹新景,馬可駝隊未涉;沙洲古城,省市重塑輝煌。物華天寶,建設藝術之都;人杰地靈,復興禮儀之邦!
隴原新賦,四海名揚;一帶一路,來日方長。琵琶反彈,醒世良方;飛天散花,手留余香;壁畫不朽,為誰紅妝?舍得隨緣,福壽永康。齊興華夏,共振炎黃;天下大同,和諧共享!
二零一零年二月十八日作于金城嗜龍齋
二零一六年三月三日于金城青云居最后一段略有改動
夢里的敦煌
汪少潭
有人說:“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等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因為敦煌藝術是“人類文明的曙光”,因為莫高窟是“世界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畫廊”。
可是,對于我這樣一個土生土長的甘肅人而言,這個世界藝術家的圣地和十分吸引人的旅游勝地。曾經只是一個遙遠的夢。
那是一次意外的相逢!
我出差北京,對面硬臥上坐著兩個日本青年,他們各自拿著一本旅游圖,不時用生澀的漢語雜著日語,不停的夸贊著,我們甘肅的敦煌。
那時侯我20出頭,本來嗎,對于我這樣一個看著《地雷戰》、《地道戰》和《鐵道游擊隊》等愛國抗日電影長大的年輕人而言,對小日本是充滿民族仇恨的,是眼里冒著怒火的。
可是,我卻沒有根據的對他們笑了。不但笑了,而且對他們有了幾分敬意。
當然,我不是想做漢奸,而是看到了我們的敦煌,已經成為世界的敦煌,還有因此而產生的人類文明與世界和平的象征意義。幾乎在同時,我也感到一種汗顏,從那時起,我就發誓一定要去敦煌。
誰知等到十年后,我才終于有機會踏上了這片土地。
敦煌風景區沿鳴沙山呈帶狀分布,有莫高窟、雷音寺、民俗博物館、白馬塔、白云觀、陽關等眾多名勝古跡,自然景觀豐富,戈壁大漠特色鮮明。莫高窟在敦煌縣城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石窟長約1600米,高50米,重重疊疊,密如蜂房。它保留了前后歷經1000多年的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十個朝代的壁畫和彩塑的洞窟492個,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座。這些壁畫的彩塑技藝造詣之深,想象力之豐富,都是驚人的。
莫高窟里的彩塑,軀體肌肉骨胳之準確,使你深信古代藝術家是很熟悉人體解剖的,藝術造詣之高,令人嘆服。每一個洞窟中的畫和彩塑,在布局和色調上,渾然一體,十分協調。
在莫高窟眾多的雕塑中,北大佛、南大佛、睡佛三尊大佛各具特色,不得不多費些筆墨。
特別是2002年,敦煌研究院向媒體宣布的高度為35.5米,這座穿越千年的大佛,居然“長高”了1米。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來唐代以后各個時期,對莫高窟96窟及窟前殿堂進行過多次整修和重建,窟內地表在歷次修建中被抬高,相應地佛像的高度便下降了。1999年來,研究人員在考古發掘中,逐層發現了清、元、西夏時期的窟內地層,直到初建時的原洞窟地面露出,從而使佛像恢復到原始高度。同時,千年大佛“長高”1米還改寫了考古歷史:把莫高窟窟前出現殿堂的時間提早了200年,而非原先所說的最早殿堂出現在五代時期的說法。
北大佛編號為第96窟此窟開鑿于初唐,窟內的大佛高34.5米,兩膝間寬度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在世界原有十大佛教造像中排名第三。根據敦煌遺書《莫高窟記》記載,這尊大佛為唐代武周證圣元年(695年)由禪師靈隱和居士陰祖所建。是佛國三世中的“未來佛”彌勒佛,即釋迦牟尼的“接班人”。大佛的制作方法為石胎泥塑,即在崖壁的石沙巖體上鑿出佛像的大體形狀,再用草泥壘塑、用麻泥細塑,最后著色而成。這尊大佛因多次重修,已非唐塑原貌,但仍不失雄偉壯觀的氣勢。窟前的建筑為九層樓,因其共有九層而得名,原為四層,晚唐(874~879)年間建成五層,宋初(966年)重修,現在的九層樓是1935年建造,它攢尖高聳,檐牙錯落,鐵馬叮咚,現在已成為莫高窟的標志之一。我想,幾乎每一位到過敦煌的游客,都有若干張與“九層樓”的合影,因為每一張照片,記錄的不僅僅是那一個個閃光的瞬間,更多的時候,體現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與向往!
南大佛編號為第130窟,開鑿于唐開元、天寶年間。窟內塑莫高窟第二大佛,因位于96窟之南,也稱南大佛。佛高26米,為石胎泥塑彌勒倚坐像。洞窟窟形為上小下大的方錐形覆斗頂窟。甬道南北壁上部各開一龕,下部分別繪有供養人像;主室南北壁各繪高約15米的巨型菩薩坐像一身,上部為宋代所繪飛天,是敦煌石窟中最大的飛天圖象。窟前保存有西夏殿堂遺址。大佛僅頭部就有7米,雖然不符合人體比例,但卻巧妙地解決了自下而上仰望佛時的視覺差,從而使觀佛者能清晰地看到既莊嚴又慈祥的彌勒佛的表情,更增加了對佛的敬畏感。其實在130窟,我還有一個重大的發現,在導游手電光打到佛手的時候,我分明看見那修長而優美的手指頭,居然有“四個關節”,正當我打算定睛凝神細看時,導游的手電光已經移開了,讓我好生遺憾!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屬于恍惚眼花,也不知道以前有沒有人發現過這“四個關節”其中的奧秘,只能夠寄希望于下次有機會再細心求證了!
睡佛為第158窟,位于莫高窟南端,此窟為吐蕃統治時期所鑿,是莫高窟著名的涅槃窟之一。這尊涅槃像為石胎泥塑像,身長15.80米。窟頂為橫長方形,四披斷面為凹曲線,象微凹曲的屋面,在建筑意匠上涅槃式窟是象征佛寺中的殿堂,佛像在洞窟空間里,使觀者一覽無余,給觀者以良好的視覺環境和空間印象。置身其中,你會立馬被打動,他那細細的雙眉、彎彎的嘴角、淡淡的歡喜、淺淺的微笑,足以讓人目不轉睛,流連忘返,假如有時間和睡佛四目相視,會心一笑,我估計那應該是人世間最開心的事兒了。
當然,莫高窟展現的是一個富麗多彩的圖畫世界。各種各樣的佛經故事,山川景物,樓臺亭閣,花卉圖案,飛天佛像,使這些神秘的洞里出現了一派“滿壁風動,天云飄忽”的佛國風光。有的洞窟則是人們打獵、織布、建造房屋等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的人世間,歷史上張騫出使西域的情景,絲綢之路上絡繹不絕的商旅,唐河西節度使張儀潮浩浩蕩蕩出行的隊列,也出現在那些五彩繽紛的壁畫中。
如果把莫高窟所有的壁畫連接起來,長達50華里。在這樣長的畫廊里,不同風格,不同流派,富麗華艷,絢爛多彩。不僅體現了中國的民族風格,而且吸取了印度、希臘、伊朗等國古代藝術之長,堪稱是東、西方藝術的結晶。有不少藝術家為這座藝術寶庫所吸引,寧愿放棄城市中優越的生活條件,在這個偏僻的沙漠小鎮上住下臨摹壁畫,向古代的藝術家學習,過著艱苦的生活,一呆就是幾年,甚至大半輩子。
我曾經有幸作為特邀記者,專門采訪過一些常書鴻先生的學生和同事,他們后來成了著名的專家和學者。和他們交流時,我問的最多的是什么力量讓他們那樣執著,甘愿承受著與家鄉巨大的反差和常人難以忍受的困難與寂寞,可是,對于年輕時候所經受的磨難,他們幾乎都是一笑置之。
美術界歷來有“畫人難畫手”之說,而敦煌壁畫中的手,其動作,千變萬化,體現了人物的感情。在手的造型和表情刻畫方面,可以說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飛天”是公認的最美的形象。這些凌空起舞的“飛天”,早就出現在各種畫冊上,甚至被很多商品用為商標,其優美的形象,已為廣大群眾所熟悉,還有一個反彈琵琶的伎樂天的形象,隨著大型舞劇《絲路花雨》、《大夢敦煌》等的演出,也為廣大群眾所喜愛。
讓我感到驚詫的是:不管是“飛天”還是“反彈琵琶”,他們所占的位置并不重要,而且畫面也很小,特別是“飛天”,他們地位很低,只是是佛講經說法時出來在空中散花和播撒香氣,屬于奴婢類,所以只能畫小。好在這并沒有影響人民對他們的熱愛,讓我心里到底好受了許多。
在所有這些壁畫中,人們還發現了許多層次,往往一個壁畫下面壓著一個壁畫,有三四層,因為技術方面的原因,好多珍貴的壁畫依然無法與世人見面,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當然,莫高窟的價值遠遠超出藝術范圍。其壁畫很多是表現當時生活的圖景。如有一幅胡商遇盜圖,生動地反映了中外交往的情景。壁畫中,有關音樂舞蹈的場面是大量的。至于服飾,從北魏直到元代,男女老少、官宦、黎民,各個民族,應有盡有。敦煌的洞窟中還有大批經卷、文書,這些文物不僅對我國古代文獻的補遺、校勘有很大價值,而且連同那豐富多彩的壁畫,為我們研究古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藝術、宗教、科學、民族歷史,以及對外友往來、文化交流等,提供了極其寶貴的歷史資料。近幾十年來,國內外學者對這批文物和敦煌藝術感到極大的興趣,不斷進行研究,形成了一個專門學科“敦煌學”。
到了敦煌,鳴沙山是不能不去的。
鳴沙山曾被稱為“沙角山”,處于騰格里沙漠邊緣,與寧夏中衛縣的沙坡頭、內蒙古達拉特旗的響沙灣和新疆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境內的巴里坤鎮同為我國四大鳴沙山之一。沙峰起伏,山“如虬龍蜿蜒”,金光燦燦,宛如一座金山。是“敦煌八景”之一,景名“沙嶺晴鳴”。
所謂鳴沙,并非自鳴,而是因人沿沙面滑落而產生鳴響,是自然現象中的一種奇觀,有人將譽為“天地間的奇響,自然中美妙的樂章。”當你從山巔順陡立的沙坡下滑,流沙如同一幅一幅錦緞張掛沙坡,若金色群龍飛騰,鳴聲隨之而起,初如絲竹管弦,繼若鐘磬和鳴,進而金鼓齊,轟鳴不絕于耳。自古以來,由于不明鳴沙的原因,產生過不少動人的傳說。
相傳,這里原本水草豐茂,有位漢代將軍率軍西征,一夜遭敵軍偷襲,正當兩廝殺難解難分之際,大風驟起,刮起溫天黃沙,把兩軍人馬全都埋入沙中,從此就有了鳴沙山。至今猶在沙鳴則是兩將士的廝殺之聲。
據《沙州圖經》載:鳴沙山“流動無定,俄然深谷為陵,高巖為谷,峰危似削,孤煙如畫,夕疑無地。”鳴沙山山體高達數十米,東西綿亙40多公里,南北縱橫20公里,海拔1650米,宛如兩條沙臂張伸圍護著鳴沙山麓的月牙泉。
月牙泉,古稱沙井,俗名藥泉,自漢朝起即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曉徹”。月牙泉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約25米,泉水東深西淺,最深處約5米,彎曲如新月,因而得名。一彎清泉,漣漪縈回,碧如翡翠。傳說,過去月牙泉中產鐵背魚、七星草,吃了可以長壽,鐵背魚、七星草和鳴沙山上的五色沙,稱為西北三寶。
泉在流沙中,干旱不枯竭,風吹沙不落,泉邊蘆葦茂密,微風起處,碧波蕩漾,水映沙山,蔚為奇觀。歷代文人學士對這一獨特的山泉地貌,沙漠奇觀稱贊不已。對于月牙泉百年不為沙掩蓋的不解之謎,有許多說法。有人認為,這一帶可能是原黨河河灣,是敦煌綠洲的一部分,因為地勢低,滲流在地下的水不斷向泉中補充,使之涓流不息,天旱不涸。這種解釋似可看作是月牙泉沒有消失的一個原因,但卻無法說明因何飛沙不落月牙泉。
也許,這個問題在每個聰明的游客那里,已經有了各自的答案!可我除了贊嘆,除了喝彩,找不到任何描摹自己內心感受的詞句,的確有一種才盡敦煌的感覺!
有朋友說,到月牙泉應該看日出,可是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只看到了夕陽,那紅色籠罩中的月牙泉,像一位花轎中的新娘,嬌羞中依然是那樣憨厚的形象,這讓我到底有些暗戀起來。
我想,如果下一次有機會,我一定要看日出的,我真的想看見,朝霞映襯下,她掀起蓋頭時的模樣!
注釋
(1)、敦煌,甘肅省酒泉市代管縣級市,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匯處。東經92°13′~95°30′,北緯39°40′~41°40′。總面積3.1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8萬,全市經濟主要以農業為主,旅游服務業次之,敦煌因曾經的輝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而聞名于世。敦煌位于古代中國通往西域、中亞和歐洲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上,曾經擁有繁榮的商貿活動。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是世界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陽關的所在地。2012年,入選“2012年度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中國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2)、絲路,即絲綢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貿易路線。從運輸方式上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起于西漢都城長安(東漢延伸至洛陽)。絲綢之路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因此,當德國地理學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最早在19世紀70年代將之命名為“絲綢之路”后,即被廣泛接受。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進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中哈吉三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為首例跨國合作、成功申遺的項目而成功進去《世界遺產名錄》。
(3)、戈壁,指地面幾乎被粗沙、礫石所覆蓋,植物稀少的荒漠地帶。中國的戈壁廣泛分布于溫都爾廟—百靈廟—鄂托克旗—鹽池一線以西北的廣大荒漠、半荒漠平地,總面積約45.5萬平方公里。茫茫戈壁灘上布滿粗砂、礫石,踏在上面,沙沙作響。中國幾個主要的、大的沙漠和沙地主要位于新疆、內蒙古、甘肅和寧夏等地,沙漠(包括沙丘和風蝕土地)總面積為71.29萬平方千米,戈壁總面積為56.95萬平方千米,占全國面積的13.36%,其中新疆沙漠總面積為42.0萬平方千米,戈壁面積為29.3萬平方千米,位居全國沙漠和戈壁面積的首位。
(4)、國際名都,這是作者對敦煌發展的理論定位,認為發展敦煌必須跳出敦煌,打破行政區劃,打造國際文化旅游之都。
(5)、低碳長廊,這是作者對河西走廊發展的理論定位,強調河西走廊必須走綠色低碳的生態路線,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打造低碳長廊。
(6)、冰川羽冠,冰川,指覆蓋在祁連山脈上的冰川。遠遠望去就像是羽毛做的帽子一樣。
(7)、大漠霓裳,沙漠,在不同的天氣條件下,沙漠顯示出不同的色彩,給神秘的敦煌披上了一件件美麗的衣裳。和上文冰川羽冠一起,用擬人化的手法,將敦煌的遠景進行了高度概括。
(8)、三省,指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
(9)、朔方,意為北方。
(10)、敦煌的北面是戈壁,與天山余脈相接。
(11)、敦煌的南邊是祁連山脈。
(12)、瀚海”原本指的“海”即北方的大湖,后來指沼澤,北方廣大地區,戈壁沙漠。
(13)、長安,漢唐時期西安的古稱,外國人稱之為胡姆丹。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長安縣,高帝七年,定都于此。劉邦開始在渭河南岸、阿房宮北側、秦興樂宮的基礎上重修宮殿,命名為長樂宮。高祖七年(前200年)建造了未央宮,同一年由櫟陽城遷都至此,因地處長安鄉,故命名為長安城。歷史上曾有周、秦、漢、隋、唐等在內的13個朝代建都于此。曾經作為中國首都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1200多年。
(14)、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它始建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寶庫,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與山西大同云崗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
(15)、敦煌石窟營建的一千年歷程,時值中國歷中上兩漢以后長期分裂割據,走向民族融合、南北統一,臻于大唐之鼎盛,又由顛峰而式微的重要發展時期。在此期間,正是中國藝術的程序、流派、門類、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時期,也是佛教與佛教藝術傳入后,建立和發展了中國的佛教理論與佛教宗派,佛教美術藝術成為中國美術藝術的重要門類,最終完成了中國化的時期。莫高窟的建筑、彩塑、壁畫都大量、豐富、系統保留了一千多年來人們在狩獵、耕作、紡織、交通、戰爭、建設、舞蹈、婚喪嫁娶等社會生活各方面的詳實資料。還涉及到印度、西亞、中亞、新疆等地區,可幫助了解古代敦煌以及河西走廊的佛教思想、宗派、信仰、傳播,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佛教中國化的過程。
(16)、敦煌坐落在黨河沖積扇帶和疏勒河沖積平原上,其中間低,南北高,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平均海拔1100米。清雍正三年(1725年),在敦煌建立沙州衛,并開始從甘肅各地移民2400戶到敦煌墾荒定居,同時又遷吐魯番、羅布泊大批兵民于沙州一帶。雍正末,沙州已有耕地10萬余畝,引黨河水分10渠灌溉,農業得到很快的恢復和發展,形成河西走廊西部的戈壁綠洲。
(17)、黨河,位于我國河西走廊西端,發源于祁連山,流經甘肅省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和敦煌兩縣市,是疏勒河的一級支流。全長390公里,流域面積1.68萬平方公里,年徑流量3.28億立方米,是敦煌重要的水利命脈,敦煌人民的母親河
(18)、月牙泉,古稱沙井,俗名藥泉,鳴沙山月牙泉風景名勝區,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西南5公里處,在城南7公里鳴沙山北麓。景區內的羅布麻、枸杞等藥材很多,自漢朝起即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曉徹”。月牙泉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約25米,泉水東深西淺,最深處約5米,彎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稱。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舊、惡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魚食之不老。
(19)、鳴沙山,位于敦煌市南郊七公里處。古代稱神沙山、沙角山。鳴沙山,因沙動有聲而得名。古稱“沙角山”、“神沙山”。山有流沙積聚而成,東西長約40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最高海拔1715米。“沙嶺晴鳴”為敦煌“八景”之一。
(20)、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發現了震驚世界的藏經洞。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敗無能、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特定歷史背景下,藏經洞文物發現后不久,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險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從王道士手中騙取大量藏經洞文物,致使藏經洞文物慘遭劫掠,絕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國的眾多公私收藏機構,僅有少部分保存于國內,造成中國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21)、敦煌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早在原始社會末期,中原部落戰爭失敗后被遷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在這里繁衍生息。他們以狩獵為主,開始掌握了原始的農業生產技術。夏、商、周時,敦煌屬古瓜州的范圍,有三苗的后裔,當時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敦煌地區發現游牧民族留下的許多巖畫。
(22)、戰國和秦時,敦煌一帶居住著大月氏、烏孫人和塞種人。后大月氏強盛,兼并了原來的羌戎。戰國末期,大月氏人趕走烏孫人、塞種人,獨占敦煌直到秦末漢初。西漢初年,匈奴人入侵河西,兩次挫敗月氏,迫使月氏人西遷徙于兩河流域(錫爾河、阿姆河)。整個河西走廊為匈奴領地。
(23)、漢武帝于元狩二年在河西設置了酒泉郡和武威郡。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又將酒泉、武威二郡分別拆置敦煌、張掖兩郡。又從令居(今永登)經敦煌直至鹽澤(今羅布泊)修筑了長城和烽燧,并設置了陽關、玉門關,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敦煌成為中西交通的 '咽喉鎖鑰 '。當時的敦煌疆域遼闊,統管六縣。西至龍勒陽關,東到淵泉(今玉門市以西),北達伊吾(今哈密市),南連西羌(今青海柴達木)。
(24)、五胡亂華,“五胡”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的游牧部落聯盟。漢朝以來,就有胡人不斷向中原遷徙,逐漸盤踞華北地區,勢力不斷壯大。到西晉時期,胡人已入居關中及涇水、渭水流域,對西晉首都洛陽形成包圍之勢。在晉惠帝時期的八王之亂以后,晉室分裂,國力空虛,民生凋敝,晉朝的軍事力量迅速衰退,“華夏大傷”。胡人趁機起兵,侵擾中原,于是中原大亂,在百余年間先后由胡人及漢人建立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的政權,史稱“五胡亂華”。
(25)、魏晉時期的河西地區先后建立了前涼、后涼、南涼、西涼、北涼等封建政權。前涼張駿時期,曾改敦煌為沙州。公元400年,李暠據敦煌稱王,建立西涼國。敦煌有史以來第一次成為國都,以后亡于北涼。涼州成為中國北部的文化中心,敦煌又是涼州文化的中心,名流學者代不乏人。十六國時期,群雄逐鹿中原,河西成為相對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