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各族干部群眾之間結對子、結親戚,勤走訪、常團聚,互學語言、關愛幫扶,多層次多形式交往互動,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推動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qū)環(huán)境,推動有條件的學校、幼兒園實行民漢合校、混合編班、混合住宿,使各族群眾學習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自治區(qū)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是實現(xiàn)新疆社會穩(wěn)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的有力舉措。對話黨代表,迅速行動起來,做交流、培養(yǎng)、融洽感情的工作,讓包容貫穿每個人的血液,讓團結之花盛開于心田,是大家的共同心聲。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
在聆聽報告時,孟凡剛代表時不時戴上同聲翻譯耳機聽一會兒,“我想聽聽報告里的一些說法用哈薩克語是怎么表述的。”
在牧區(qū)長大的孟凡剛,從小就和哈薩克族伙伴玩在一起、住在一起,又以“漢考民”身份上學,說得一口流利的哈薩克語和維吾爾語。“民族團結離不開交往交流交融,自治區(qū)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是一次黨員干部和群眾溝通感情的好機會。”孟凡剛深有感觸。
孟凡剛認為,“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這項活動重在交心,要將心比心、以心換心,真正把各族群眾當親人,才能真正實現(xiàn)民族團結一家親。
“你離群眾有多近,群眾就與你有多親。”孟凡剛說,在活動中,呼圖壁縣要求四套班子領導干部要率先垂范,引領廣大黨員從點滴做起,沉下身子,多走進哈薩克族氈房、維吾爾族小院,在田間地頭、庭院炕頭互相溝通交流,有啥煩惱聊一聊,有啥困難幫一幫,距離就是這樣一點點拉近的,時間久了,就成了真正的親人。親人不僅僅是提供生產(chǎn)、生活資料,更是要敞開心扉,手足相親、守望相助,一起慶賀快樂的事情,一起承受悲痛的打擊,一起面對新的一天。
如何讓黨員干部感同身受?身教重于言傳,具體強于抽象。孟凡剛說,在“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中,呼圖壁縣還注重用好榜樣的力量。“近年來,涌現(xiàn)出了以‘阿同汗愛心服務隊’為代表的一批民族團結典型,他們能夠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用榜樣的力量感染人、鼓舞人、帶動人,這也是活動取得實效、取信于民的重要一環(huán)。”
民族團結是“幸福大廈”之基
現(xiàn)任兵團第九師161團醫(yī)院黨支部書記的梅蓮代表依然很懷念“馬背”上的日子。被譽為“馬背醫(yī)生”的她,在茫茫的邊境大山,連續(xù)20多年治病救人,守護生命,“在我心里,各族牧民群眾早已是我的親人,時間長了不見,還怪想的。”
為了讓親人們解除病痛,梅蓮每年都會親自帶隊,組織醫(yī)療隊下鄉(xiāng)義務診療兩次;在住院患者中,梅蓮也格外關注那些貧困牧民的治療情況,時不時地走進病房噓寒問暖,為他們排解心理壓力。
自治區(qū)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梅蓮非常贊同:“我們各民族的關系就是一個大家庭里不同成員的關系,這項活動的開展,一定能讓各個成員的心貼得更近。”
“家和才能萬事興。”梅蓮說,“路通了、看病方便了、娃娃上學更近了……許多牧民老朋友見我都會給我說說家鄉(xiāng)的變化,黨的好政策讓大家的日子越來越美好,民族團結就是這‘幸福大廈’的基礎,沒有民族團結,一切都無從談起。”
兵團有37個少數(shù)民族聚居團場、38萬名少數(shù)民族群眾,兵團廣大干部群眾與地方各族群眾毗鄰而居、守望相助,具有推進民族團結和兵地團結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梅蓮說:“結合此次活動,我們將積極行動起來,熱情為各族患者服務,將義診活動持續(xù)開展下去,使健康之旅進一步深入山區(qū)、深入牧民氈房,用醫(yī)術仁心解除親人的病痛,形成人人維護團結、人人爭當模范的濃厚氛圍,讓醫(yī)院處處盛開民族團結之花。”
讓民族團結的種子長成參天大樹
10月30日下午,就在自治區(qū)第九次黨代會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代表團會議間歇的十幾分鐘,馬文華代表還接了幾通電話,和在家領導不斷溝通完善學校“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工作的安排部署,“這項活動是民族團結工作的重要載體,我們將堅決貫徹,關鍵要抓緊做起來!”
“我們學校全體教職員工將到‘訪惠聚’工作組所在村結對子,學校的基層教師要求開展‘三進兩聯(lián)系一交流’活動,即進食堂、進宿舍、進班級,聯(lián)系學生、聯(lián)系家長,每一個干部都要跟學生結成對子,相互了解情況,相互學習語言,解決基層困難。這些活動的開展對學校工作促進非常大。”馬文華說。
馬文華說,伊犁師范學院共有11500余名學生,其中少數(shù)民族學生占45%,為了便于民漢學生交流,學校開展民漢混合編班和民漢混合住宿。“只要少數(shù)民族學生具備一定基礎,自主申請并通過考核后,就可以進入民漢混合編班學習。為了進入混編班,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非常高,目前全校共有500多名少數(shù)民族學生在混編班上課。
“學校還實現(xiàn)了民漢學生100%混合住宿,這樣既能夠相互學習語言,又能理解彼此的文化,增進交往交流交融,為將來他們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fā)揮一技之長,以及個人的成長和綜合素質(zhì)的提升都非常有益。”馬文華說。
除了教職員工在“訪惠聚”工作組所在村結對子,老師和學生結對子,伊犁師范學院的學生和學生之間也結了對子。馬文華說,學校開展的大量文化體育課外活動,都要求民漢學生共同參與、共同搭臺,讓學校文化豐富多彩的同時,也讓各民族學生增進了解、團結互助,讓民族團結的種子在青年心中長成參天大樹,共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總目標的實現(xiàn)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