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網訊 如今,受益于“學在一起”這項改革,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碩縣第一小學五(4)班漢族學生張江營和少數民族學生吾木提 · 艾山江,成了“全天候”好朋友。而在過去,雖然是好朋友,但由于沒有“學在一起”,因此,小哥倆一個星期也只能見上一兩次面,更別說深入交流了。
“上體育課我教他打籃球,讀書課我們一起讀書,不認識的字,他教我,我們一起玩丟手絹游戲,非常開心。”日前,吾木提 · 艾山江開心地對記者說。談到好朋友,張江營激動地說,“他的書很多,總借給我看,他很喜歡幫助同學。有一次,我看到他主動扶一個腳崴的同學進出教室,我很受感動。”
如今,這小哥倆不僅能天天見到面,而且還一起上課、玩游戲,成了無話不說的好兄弟——學校師生眼中的“民族團結好榜樣”。
這一喜人變化,源自和碩縣教育系統推行各族學生“學在一起”教學模式,此項改革實施后,讓各族學生一起學習,從而使“玩在一起”的時間增加了很多。
2015年,和碩縣決定在中小學推行“學在一起”改革。改革后,原本就是好朋友的張江營和吾木提 · 艾山江,分在了一個班,能夠天天見面了,小哥倆的友誼越來越深。和碩縣縣委書記趙毅杰告訴記者,對各族中小學生來說,要增進民族團結感情,玩在一起很重要。要給各族學生更多的玩耍和交流時間,就只有讓各族學生“學在一起”。這樣才能增加溝通交流的機會,才能不斷加深友誼,民族團結教育才能更加深入和有效地開展。
如何實現各民族學生“學在一起”?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和碩縣高級中學先從小科目,即音樂、美術、體育課入手。上體育課時,將各族學生安排在同一節課,體育課混合上課,效果不錯。課上,各族學生互幫互助,互相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一下子增多了,感情特別融洽。和碩縣高級中學還組織各族學生一起參加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體育活動、書法繪畫等,大家一起實踐,一起討論,一起研究,學生們的集體榮譽感大大增強。
和碩縣第二中學初一到初三共計900名學生,少數民族學生比例占50%。家長買買提 · 熱合曼告訴記者,“‘學在一起’后,孩子的交往時間和機會增加了很多,各族學生互相幫助一起成長,自然而然就建立起民族團結深情厚誼。這些好處,我們家長們都看在眼里”。
和碩縣教科局黨委書記徐芳說,要“玩在一起”,實現各族學生“學在一起”就很重要。同在一個班級里,每天每節課都見面,課上一起學習,課后一起玩耍,玩在一起的時間就大為增加。學在一起了,成長也就自然而然在一起了,民族團結教育也由過去的“蜻蜓點水”式,實現了“常態化、全天候”模式。從過去一個學期才有幾個民族團結教育活動,到如今每天活動交流都在一起,深厚的感情就這樣建立起來了。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改革后,和碩縣各族中小學生實現了“學在一起,玩在一起,成長在一起”的目標,給學生的成長以及教育的發展帶來了可喜的變化。
“學在一起”后,少數民族學生覺得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環境更好,學習氛圍也更濃了,朋友多了,對不同民族風俗習慣了解更多了,民族之間的尊重更多了。
采訪中,少數民族學生的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各種鍛煉機會多了,能歌善舞的少數民族孩子自信心更足了。“學在一起”后,少數民族孩子獲取信息知識的渠道增多了,以前農村家長,一個鄉只有一個書店,幾乎沒有藏書量,想看書得不到,如今各族家長交流多了,可以交換互借圖書,家長的知識儲備慢慢豐富起來了,眼界和視野也寬了。
“各族學生‘學在一起’后,建立起了‘全天候’民族團結教育體系。過去依靠一年舉行幾場活動來推進民族團結教育,如今實現了常態化,這深刻改變并影響著各族中小學生民族團結意識,極大地增強和加深了各族學生的友誼。”徐芳說。
(責任編輯:張二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