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結合青海優勢和資源,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建設體現本地特色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青海省集聚力量進行鹽湖資源開發關鍵技術攻關,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完善鹽湖循環經濟產業鏈,不斷提升鹽湖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推動鹽湖產業向規模化、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方向發展,走出一條低碳綠色循環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青海鹽湖鉀資源開發,對我國鉀肥自給率支撐度超50%,不僅讓更多的中國糧用上了中國肥,也增強了我國在國際鉀肥貿易中的話語權。
2022年,青海全省鹽湖化工產業完成投資同比增長139.2%,實現產值同比增長103.7%,鉀肥(實物量)、碳酸鋰、純堿等主要產品產量分別增長15.2%、39%、4.8%。
鹽湖化工產業多元化發展格局日益清晰——鉀鹽、鈉鹽、鎂鹽、鋰鹽、氯堿五大產業集群梯級開發,縱向拉長產業鏈;橫向耦合鹽湖化工產業與新材料、新能源產業,逐漸成為全國鋰電材料重鎮和新材料基地。
“世界上絕大部分的鹽湖資源開發條件都比柴達木盆地的鹽湖要好。青海鹽湖幾乎是鎂鋰比最高的,我們突破了自己的技術難題,也就把世界范圍內鹽湖提鋰最難的問題都解決了。這就是我們最大的優勢。”
近年來,憑借青海鹽湖資源開發積累的技術優勢、標準優勢和人才優勢,我國鹽湖企業走出去“找鉀”的步伐明顯加快。
大大小小的鹽湖,如寶石般散落在瀚海戈壁,讓青海柴達木盆地成為我國鹽湖資源最為富集的區域。
早在上世紀50年代,青海就開始利用鹽湖資源發展鹽湖產業。
從人拉肩扛、拉耙子土法生產鉀肥,到建成多個百萬噸產能鉀肥項目;從年產鉀肥不足1000噸,到年產鉀肥超過800萬噸,支撐我國鉀肥自給率超過50%;從單一的鉀資源利用,到形成鉀鹽、鈉鹽、鎂鹽、鋰鹽、氯堿5個產業群……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青海已經建成我國最大鉀肥生產基地,成為我國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高度關注青海鹽湖資源開發利用,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為鹽湖資源高效利用和鹽湖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2021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結合青海優勢和資源,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建設體現本地特色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2021年11月22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青海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行動方案(2021—2035)》,形成共建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協同機制,并將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鹽湖化工和金屬新材料)列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從加強政策引導促進產業良性發展、加強技術研發推動鹽湖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給予支持保障。
青海省集聚力量進行鹽湖資源開發關鍵技術攻關,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完善鹽湖循環經濟產業鏈,不斷提升鹽湖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推動鹽湖產業向規模化、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方向發展,走出一條低碳綠色循環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如今,青海柴達木盆地33個鹽湖聚集起16家規上鹽湖開發企業,鉀肥年產能超過900萬噸,對我國鉀肥自給率支撐度超50%,不僅讓更多的中國糧用上了中國肥,也增強了我國在國際鉀肥貿易中的話語權。

俯瞰察爾汗鹽湖(2023 年 6 月 8 日攝) 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科創支撐
“富鉀天下”變“鉀富天下”
柴達木盆地,主要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因礦產資源豐富而被譽為“聚寶盆”。
仲夏,是中國鹽湖城格爾木一年中最美的時節,這里聚集了大批在柴達木盆地從事鹽湖資源開發的企業。6月6日至10日,2023世界鉀鹽鉀肥大會暨格爾木鹽湖論壇在此舉辦,大會以“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為主題,通過鉀、鋰、鎂等鹽湖資源利用技術交流,展示鹽湖化工行業最新技術及成果,為鹽湖資源綠色開發與全產業鏈發展搭建產業合作平臺。
中國是典型缺鉀國家,已探明的鉀資源儲量僅占世界儲量2%左右,鉀肥需求量占全球20%以上。青海省是我國鹽湖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重鎮。《青海省礦產資源儲量簡表》顯示,截至2021年底,柴達木盆地鹽湖的鉀鹽保有資源量7.78億噸,占全國保有量75%以上。
青海依靠自主研發,突破了反浮選冷結晶提鉀、高鋰鎂比提鋰、5G智慧采鹽船等關鍵應用技術,逐步成為全國最大的鉀肥生產基地、純堿生產基地,建成世界最大的鹵水電解制取金屬鎂生產裝置。目前,我國鹽湖鉀肥生產系統集成、低品位鉀礦開發、反浮選冷結晶、高鎂鋰比鹵水提鋰等鹽湖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居于世界前列。
“如今,我國的鹽湖資源基礎研究、鹽湖化工產業技術自主研發水平,已居世界第一梯隊。”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所長吳志堅介紹。
2016年以來,青海省組織省級科技計劃項目150余項,資助財政科技經費1.8億元,攻克了低品位鉀礦開采、浮選尾鹽中大顆粒光鹵石高效回收、超高鎂鋰比鹽湖提鋰、電解制備金屬鋰、水氯鎂石制取氫氧化鎂和高純鎂砂等技術及裝備研發難題,取得600余項自有知識產權技術成果,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勵60余項。
經過兩年的科技攻關,青海省首個“揭榜掛帥”項目“鹽湖老鹵制備無水氯化鎂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已通過4次聯動試車,生產出合格無水氯化鎂共計7000余噸。
制度支持,科創成果加速轉化。走進我國最大的鉀肥生產企業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鹽湖股份”)察爾汗廠區,可見廠房鱗次櫛比,鹽田綿延數百平方公里,5G+采鹽船游弋于鹽田間,儼然一幅蔚為壯觀、充滿活力的現代工業場景。
鹽湖股份鉀肥分公司一車間主任丁啟軍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一艘5G+采鹽船1小時可采礦約150噸,30艘采鹽船晝夜同步作業,可以滿足一車間8條生產線滿負荷生產,氯化鉀產量能達到1萬噸/天。
“立足鹽湖鉀肥產業發展,強化科技創新驅動,近兩年我們實施了低品位鉀資源可開發轉化、采鹽船數字化智能化改造等鉀肥板塊技改項目23個,支撐企業鉀肥產能突破500萬噸。”鹽湖股份董事長贠紅衛說,2022年企業投入4.46億元實施86個科研項目,集中攻關鹽湖資源綜合利用“卡脖子”技術難題。
2022年1月,青海省編制印發了《科技引領和支撐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行動方案(2022—2035年)》,提出構建“1+N+10”的新型鹽湖科技創新體系,形成鹽湖技術創新中心、省級科研平臺、企業中試基地等多層次創新平臺,從資源勘探與可持續供給、分離提取與高效開發、高端材料研發與精深加工等方面部署十大重點任務,提高鹽湖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鹽湖產業核心競爭力。
培育主體,建好國家重點實驗室。2022年9月,青海省政府印發《青海省十大國家級科技平臺培育建設工作方案》,在鹽湖領域重點部署培育鹽湖資源綠色高值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鹽湖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兩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
“鹽湖資源綠色高值利用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將對鹽湖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產生深遠影響。”吳志堅介紹,中科院青海鹽湖研究所聯合上海交通大學、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組建起一支由118人組成的科研團隊,采用柔性引進人才機制,引進外籍專家2名、國內鹽湖相關領域專家9名。
與此同時,青海省還建成了青海省鹽湖資源開發等12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青海省鹽湖資源化學等5個省級重點實驗室,認定鹽湖領域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34家,不斷夯實鹽湖產業創新發展根基。
技術攻關,激活產業發展活力。創新驅動激活了鹽湖發展活力。2022年,青海全省鹽湖化工產業完成投資同比增長139.2%,實現產值同比增長103.7%,鉀肥(實物量)、碳酸鋰、純堿等主要產品產量分別增長15.2%、39%、4.8%。
“從‘富鉀天下’到‘鉀富天下’,如今柴達木盆地已經成為全國最大、世界第四的鉀肥生產基地,形成了多條成熟鉀資源開發利用工藝路線。”贠紅衛介紹,受國際局勢影響,2022年鉀肥進口形勢趨緊,按照國家有關部門對各鉀肥企業釋放應急產能的要求,鹽湖股份依托技術創新挖潛能、滿負荷生產保供應,全年鉀肥產量達到580萬噸。青海全省當年鉀肥產量達到856萬噸,占全國鉀肥年需求量的50%以上,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發揮了關鍵作用。
綠色低碳
建起現代鹽湖產業體系
“鹽湖資源開發和綜合利用,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在國家層面聚合政府、企業、科研和金融等多方資源,方能合力推動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建設。”鹽湖股份副總裁陳俊國對記者說。
《青海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行動方案(2021—2035)》提出,實施鉀鹽穩保障促提升、鋰產品擴規提質、循環經濟升級示范、重大關鍵技術支撐等12項工程,目標是青海鉀肥應急保障產能達到1200萬噸,到2035年整個鹽湖產業產值達到1200億元。
配合這一方案,青海2022年底印發《青海省加快推進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建設促進鹽湖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提出27條具體措施,進一步優化一體化共建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體制機制,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促進鹽湖產業發展創新鏈、產業鏈和供應鏈協同體系深度融合。
創新機制,省部共建協力推進。2022年11月28日,青海省和工信部成立了共建青海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領導小組,以省部共建形式協力推進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建設,提出因地制宜打造鹽湖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鏈,構建鹽湖產業協同發展新體系。
與此同時,圍繞推進青海鹽湖資源綜合利用、綠色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各金融機構先后出臺支持鹽湖產業發展相關政策措施,提高鹽湖資源開發和產業發展要素多方協同保障水平,推動延伸鹽湖循環經濟產業鏈。
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司副司長熊祥忠介紹,近年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加強統籌謀劃、加大支持力度,積極推動鹽湖資源綜合利用特別是鉀肥穩價保供工作。建立鉀肥穩價保供工作機制,支持鉀肥企業改造升級,積極推動企業增強鹵水采集能力,實施輸鹵渠改造、擴大生產關鍵工藝技術開發與重大裝備示范應用,進一步提升了鹽湖鉀資源的利用效率。
“近年來,銀行機構圍繞青海鹽湖產業集中區逐步增設機構網點,在鹽湖化工企業聚集的格爾木市設立了農業發展銀行分支機構、青海銀行分支機構等8家銀行業分支機構。”中國人民銀行西寧中心支行行長蘇赟介紹,同時,積極開展銀行承兌匯票等表外業務,為鹽湖企業融資提供綠色通道,加大了對鹽湖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金融支持。截至2022年末,青海全省金融機構投放鹽湖產業相關貸款余額69億元,債券余額41.7億元。

一艘采鹽船在察爾汗鹽湖作業(2023 年 6 月 8 日攝) 新華社發 潘彬彬 攝
變廢為寶,“鎂害”成“鎂利”。鹽湖是多組分資源,素有“無機鹽寶庫”之稱,不僅富集鉀資源,還伴生儲量可觀的鈉、鎂、鋰、硼、氯等礦產資源。鹽湖資源提鉀后,會產生大量氯化鈉和伴生鎂、鋰等多種元素的尾液。過去,這些都被視為工業“廢液”。尤其是富含鎂元素的尾液因排放量較大,被認為是“鎂害”。
青海不斷延伸鹽湖化工產業鏈,由單一的鉀元素開發,轉向鎂、鋰、鈉、氯以及稀有元素梯級開發和循環利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初現雛形。
作為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的核心項目——投資超過400億元的鹽湖金屬鎂一體化項目,利用鹽湖鎂資源優勢,結合柴達木盆地天然氣、石灰石等礦產資源,以金屬鎂產品為主線、鈉資源利用為副線,以氯氣平衡為前提,正在構建鹽湖化工、煤化工、無機鹽化工以及有色金屬冶煉等行業交叉、循環的經濟產業鏈。
“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利用鹽湖資源電解生產金屬鎂的項目。該項目的14套主裝置中,已有12套打通了工藝流程。”青海鹽湖鎂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鋒林說,項目達產后,將從根本上解決鹽湖資源利用梗阻,推動我國金屬鎂產業形成綠色、低成本優勢,在以金屬鎂、鎂基材料為主的新興產業國際競爭中贏得先機。
青海西部鎂業有限公司,依托高純氫氧化鎂新工藝,建成15萬噸氫氧化鎂生產線,打通氯化鎂、氫氧化鎂、高純鎂砂、金屬鎂產業鏈,將“鎂害”變為“鎂利”,為鹽湖鎂資源開發提供了新路徑。
綜合利用,形成鹽湖循環經濟體系。近年來,青海以鉀資源開發為核心,引導各類資本參與鹽湖資源綜合開發利用,鹽湖化工產業多元化發展格局日益清晰——鉀鹽、鈉鹽、鎂鹽、鋰鹽、氯堿五大產業集群梯級開發,縱向拉長產業鏈;橫向耦合鹽湖化工產業與新材料、新能源產業,逐漸成為全國鋰電材料重鎮和新材料基地。
鋰資源開發形成發展新亮點。“目前,柴達木盆地已有10余家企業攻克適用不同鹽湖提鋰技術,建成碳酸鋰產能12萬噸、氯化鋰產能1萬噸、金屬鋰產能1500噸。2022年,青海鹽湖碳酸鋰產量達7.5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23%。”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副州長袁廷運說。
青海省西寧市依托鹽湖鋰產業優勢,布局鋰電全產業鏈、打造“鋰電產業基地”“鋰電之都”,目前已初步形成從正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到鋰電池制造的完整鋰電應用產業鏈。
鈉資源開發方面,以堿化工系列產品開發為方向,青海已建成工業氯化鈉、精制氯化鈉、多品種食用鹽、純堿、燒堿、硫化堿等產品生產線,純堿產能達到500萬噸。
堿資源開發方面,“利用青海的資源優勢和環境比較成本優勢進一步推動‘東堿西移’,是我國堿化工行業綠色轉型的一大趨勢,未來青海在堿化工方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或可形成千萬噸級產能規模。”袁廷運說。

察爾汗鹽湖是中國重要的鉀肥生產基地和鹽湖循環經濟產業基地(2023 年 6 月 8 日攝) 新華社發 潘彬彬 攝
走出去
開發鹽湖資源步伐加快
“世界級的產業基地,不僅需要世界級的資源,還要有世界級的企業、世界級的技術、世界級的產業標準,這些都離不開國際合作。”青海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廳長姜軍告訴記者,近年來,憑借青海鹽湖資源開發積累的技術優勢、標準優勢和人才優勢,我國鹽湖企業走出去“找鉀”的步伐明顯加快。
“柴達木盆地鹽湖資源開發積累的先進技術、工藝標準和人才資源,可以滿足各類型鹽湖鹵水資源、固體礦產資源的規模化開發。”吳志堅介紹,近年來,青海鹽湖企業積極參與南美洲玻利維亞鹽湖資源開發、非洲剛果(布)鉀礦開發和東南亞老撾等地鉀礦的開發,或為開發提供技術支持。尤其是近兩年,國內鹽湖企業參與全球鉀鹽資源開發的成功案例越來越多。
針對推進鹽湖產業開發國際合作,青海省提出將推動有實力的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發揮在鹽湖選礦與開采技術、綜合利用工藝技術及大型采鹽船制造等方面優勢,開展以鹽化產業為重點的資源、產品、技術、標準、服務合作,打造一批示范效應大、帶動強、效益好的產能合作樣板,逐步融入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力爭形成在全球一定范圍內配置要素資源、布局市場網絡能力。
技術優勢,強力推動企業“走出去”。以反浮選冷結晶提鉀、高鎂鋰比提鋰、低品位固體礦資源化、5G智慧采鹽船等關鍵應用技術為代表的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優勢,是中國鹽湖企業走向世界的顯著優勢。
“就資源開發條件而言,世界上絕大部分的鹽湖資源開發條件都比柴達木盆地的鹽湖要好。比如,鹽湖中的高鎂鋰比問題。青海鹽湖幾乎是鎂鋰比最高的,我們突破了自己的技術難題,也就把世界范圍內鹽湖提鋰最難的問題都解決了。這就是我們最大的優勢。”中科院青海鹽湖研究所研究員鄧小川說。
2023年2月17日,以藏格礦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藏格礦業”)為主的企業聯合體與老撾政府達成協議,獲得萬象附近約6億噸鉀礦的特許經營權,按照5年發展規劃,規劃形成500萬噸至800萬噸鉀肥產能。
“從技術上看,老撾鉀肥項目與國內鹽湖提鉀技術的最大不同在于,那里的資源是固體鉀礦,需要將固體鉀礦轉化為鹵水資源。只要突破了這個技術問題,后端的產業技術可以直接利用國內已經成熟的鉀肥生產技術。”藏格礦業副總經理張萍告訴記者。
標準引領,推廣工藝流程體系。從修建鹽田、梯級曬鹵、到數字化監測鹵水濃度、智慧采鹽船采輸鹵水,到浮選工藝、提高產品品質……經過半個多世紀的鹽湖產業發展,青海不斷積累并形成了成熟的鹽湖提鉀系統工藝流程,生產裝置日趨標準化、數字化,為鹽湖資源開發“走出去”創造了有利條件。
以此前已經成功在東南亞建成百萬噸級鉀肥生產裝置的亞鉀國際、東方鐵塔等國內企業為例,其運用的鉀肥生產主要工藝流程,基本上都是國內生產工藝流程的復制或改造提升。其中,亞鉀國際在老撾的首個百萬噸鉀肥項目,其主要裝置和關鍵工藝流程均源于察爾汗鹽湖。
人才支撐,開發世界鉀礦資源。創建于1965年的青海鹽湖研究所被譽為鹽湖研究“黃埔軍校”。該所成立近60年來,先后培養了4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如今每年培養鹽湖相關專業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達20多名。
“目前國內所有鹽湖企業的資源開發和產業開發活動中,都活躍著鹽湖研究所培養的人的身影。”吳志堅告訴記者,青海鹽湖幾十年的產業實踐,更是培養了數以千計的鹽湖產業技術應用人才和管理人才,為我國鹽湖企業參與世界鹽湖資源開發提供了人才保障。
“國內企業在境內外鹽湖、鉀礦資源的開發中,所依賴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絕大多數都經歷過青海鹽湖產業的鍛煉和培養。”張萍告訴記者,她本人就是在察爾汗鹽湖成長起來的。如今,她帶隊參與老撾萬象鉀肥項目的規劃設計與建設工作,該項目的管理和技術團隊成員同樣主要來自青海。
“圍繞打造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建設,青海正在積極推進組建中國鹽湖集團,以實現對內優化整合資源、推動產業鏈做長做強,引領國內鹽湖資源開發,對外以‘國’字頭企業形象推進‘走出去’戰略,提升獲取世界鹽湖資源合作開發的成功率和抵御風險能力。”姜軍說。《瞭望》2023年第26期 新華社記者 黃豁 駱曉飛 王金金 韓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