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江源國家公園內風光壯美。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
歷史演進,總會在關鍵時刻為發展留下耐人尋味的篇章。一直以來,青海兒女把三江源保護作為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承擔好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繼續推進國家公園建設,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省上下堅決扛起生態保護重大政治責任,可可西里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立,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體制試點任務全面完成,青海湖國家公園正式創建,生態文明高地建設高開高走,今天的青海,努力在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上走在前頭。
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青海,是三江之源、“中華水塔”,坐擁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三江源、祁連山,中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青海湖,而且這里還是普氏原羚、藏羚羊、雪豹等高原特有珍稀野生動物棲息的樂園,其在全國乃至全球生態安全中十分重要。
俯瞰青海大地,這里是亞洲孕育大江大河最多、最集中的地區,長江、黃河、瀾滄江及我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均發源于此。當一滴滴冰川融水匯聚成河自大地奔涌而出,當全省年均出境水量從過去的600多億立方米增加到900多億立方米,承載著堅定不移做好“中華水塔”守護人的擔當和使命,青海兒女向全國乃至世界人民踐行了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的承諾。
近年來,我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實施“中華水塔”和地球第三極保護行動,全面加強生態資源保護和培育,通過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綜合治理、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大規模國土綠化、防沙治沙等一系列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全省河流國考斷面優良水質比例均在全國領先,區域生態功能不斷優化,水源涵養地作用更加凸顯,森林覆蓋率、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持續提升,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三江源區水源涵養量年均增幅6%以上,祁連山地區河流年徑流量增加27.5%。
在廣袤的青海大地上,獨特的生態環境造就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面積生態系統,目前全省有5000多個湖泊,4200多條河流,濕地面積510萬公頃,濕地面積在全國居于前位,濕地資源占全國總量的22%,“地球之腎”正持續向好。
近年來,我省持續加強濕地保護修復,在全國最早實施濕地管護員制度、落實濕地生態補償機制,實施青海湖濕地保護與修復、濕地公園建設等工程,全省濕地保護率達到64.32%,高于全國平均12%。目前,建立了青海湖鳥島、扎陵湖、鄂陵湖3處國際重要濕地,8處濕地型自然保護區,19處國家濕地公園,32處省級重要濕地。在地處三江源腹地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這里曾經因草原上大大小小的湖泊隨處可見享有“千湖之縣”之美譽,而這些湖泊也在后來因生態環境持續惡化而消失,如今隨著生態保護力度的持續加大,瑪多草原上又再現“千湖美景”,有當地人說現在湖泊數量甚至比原來縣志記載的還要多。
國家公園占自然保護地總面積的77%
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制度創新,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推動的重大改革。省委省政府把國家公園建設作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大實踐,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全面推進,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青海方案”,貢獻“青海智慧”,青海建設國家公園已取得階段性成效。
2019年6月,省部共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范省在青海啟動,全國第一,青海又承擔起立示范、樹標桿的任務;2020年,國家公園示范省三年行動計劃啟動,在“三步走”戰略中,國家公園從藍圖愿景逐漸變成現實,青海也正憑國家公園之名走向世界,成為大美青海的亮麗名片。
站在重要的時空節點再去回望,一直以來青海突出國家公園建設,成為全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省份,建設國家公園示范省,成功舉辦第一屆國家公園論壇,再到如今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立、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體制試點任務全面完成,且目前,國家批準創建青海湖國家公園、昆侖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前期工作啟動,青海因生態而興,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已初具規模。
不僅如此,我省還在全國率先開展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將8類109處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為79處,涵蓋三江源區、青海湖流域、祁連山地區、柴達木盆地、湟水流域五大生態板塊,建立了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新體系。目前,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各類自然保護地達到26.77萬平方公里,新增3.41萬平方公里,全省64%的濕地、30.7%的森林、85%的野生動物棲息地納入自然保護地管理,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種群明顯增加,祁連山國家公園內的雪豹達到100多只,藏羚羊從不足3萬只增加到7萬多只,普氏原羚從300多只增加到2800多只,青海在全國率先建立了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面積最大的國家公園在青海
當今日青海憑國家公園之名聚焦世界目光,當源源不斷的清潔水源從江源大地奔涌而出,青海已然成為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生態安全地位、國土安全地位、資源能源安全地位顯得更加重要。
回顧一路歷程,2015年以來,我省全力推進全國第一個的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于當時青海而言,國家公園不僅是一次生態文明領域的體制改革,也將是一次賦能全局發展的重大機遇。盡管是全新的探索,但必須要為全國建設國家公園探索路徑,創造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敢為人先、大膽創新,在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中,三江源經歷了一次從無到有、有中創優的生態“蝶變”,理順管理體制,創新管理機制,打破“九龍治水”和執法監管“碎片化”藩籬,理順人與自然辯證統一關系,實現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以最嚴格的制度保護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三江源頭完整的生態系統也將得到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
立足江源、符合省情、面向全國,青海全力推進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終于探索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借鑒國際經驗、彰顯三江源特色的國家公園體制創新之路,形成了“一面旗幟引領、一個部門管理、一種類型整合、一套制度治理、一戶一崗管護、一體系統監測、一支隊伍執法、一眾力量推動、一種精神支撐”“九個一”的三江源模式。2021年10月,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園,總面積達19.07萬平方公里,成為全國首批、排在首位的國家公園,也是目前中國面積最大的國家公園。隨著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立,極地江源也將迎來國家公園建設的關鍵期,相信這里必將成為美麗中國的亮麗名片。
盡管三江源海拔高、氣候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而不可復制,但隨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實施和國家公園設立,實行最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這里珍貴的自然資源、完整的生態系統被更好保護,生物多樣性也持續保有,堅定不移做好“中華水塔”守護人青海實至名歸。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因生態而美借生態而興,青海正在堅定不移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在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上走在前列,一個更加昂揚奮進的現代化新青海正款款而來!(記者宋明慧)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