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記者從省民政廳了解到,由省民政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境保護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牧廳、省林業廳等9部門聯合出臺的《關于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實施意見》已正式下發。《意見》提出,“十三五”期間,我省將進一步深化殯葬改革,全面落實惠民殯葬政策,實行節地生態安葬獎補激勵政策,使骨灰裝棺再葬、散埋亂葬和墓位面積超標得到有效治理,讓節地生態、移風易俗新風尚成為殯葬活動主流。
節地生態安葬,就是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價值導向,鼓勵和引導人們采用樹葬、海葬、深埋、格位存放等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資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遺體,使安葬活動更好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意見》本著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注重引導創新發展、分類指導統籌推進的基本原則,力爭在“十三五”期間,在火葬區由政府主導新建公益性骨灰安放設施,提高城鄉殯葬基本公共服務能力。督促各經營性公墓設立節地生態安葬墓區,墓穴用地規范,引導不單設墓碑或設小型墓碑。
將大力推行節地生態葬式葬法。在火葬區,推行以樓、廊、堂、塔、墻等形式存放骨灰的立體安葬方式,提倡使用節地型墓位和小型化、微型化墓碑,積極推廣骨灰植樹、植花、植草等生態葬式,使用可降解容器或直接將骨灰藏納土中,不設硬質墓穴和墓碑。倡導骨灰撒散、深埋等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在土葬改革區,遺體或骨灰應在公墓或農村公益性墓地內集中安葬(安放),倡導遺體或骨灰深埋、不留墳頭或以樹代碑。
同時,不斷提高節地生態安葬服務水平。創新服務模式,優化服務流程,積極提供網上預約、服務熱線、咨詢窗口等便捷方式,拓展全程引導、悲傷撫慰等服務項目,注重環境綠化美化,引導文明低碳祭掃,保持墓區整潔肅穆。積極培育現代殯葬文化。倡導網絡祭掃、鮮花祭掃、踏青遙祭、植樹緬懷等文明低碳祭掃方式,積極組織集體共祭、社區公祭、家庭追思等現代追思活動,弘揚慎終追遠等優秀傳統殯葬文化,引導群眾逐步從注重實地實物祭掃轉移到以精神傳承為主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