澆水、施肥、打藥,全憑經驗和感覺,傳統的大棚蔬菜種植全靠人工,不僅辛苦而且人工成本高。
現在,一部手機、一個大棚控制箱、一部智能溫室物聯網采集器,通過實時監控系統,農民只需按動開關,就能掌控大棚的蔬菜種植。
從“會”種菜到“慧”種菜,從收成“看天氣”到增收“靠技術”,隨著物聯網、大數據技術的成熟,這些看上去“高大上”的數字技術,如今已走向寧夏田間菜棚,悄然改變著農業生產方式。
現代化復合型作物培育日光溫棚、新型裝配式大跨度無立柱日光溫棚、寧夏第三代裝配式日光溫棚、主動蓄熱式溫棚……近日,記者來到位于寧夏賀蘭縣金貴鎮金貴村的寧夏新起點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園區,一座座現代化高標準日光溫棚令人眼前一亮。
“過去種菜,農民靠的是兩條腿在大棚間來回跑,觀察懸掛在棚內的溫度計、濕度計上的數字,然后爬到大棚頂上拉草苫,兩個人管理1個棚忙得喘不過氣來。而且管理大棚,何時通風、澆水、施肥沒有標準,農民完全靠經驗,容易出現種植管理過程中棚內溫度過高導致的燒苗、濕度過大引發的病蟲害等問題。如今有了自動化裝置,問題迎刃而解,農民動動手指,就能操控大棚卷簾自動升降,還能隨時掌握大棚內的溫度、濕度和二氧化碳含量,一個人管多個大棚也變得輕輕松松。”寧夏新起點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園區負責人彭長美說。
每天早上,彭長美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手機,通過手機了解當天的氣溫、光照,以及棚內的溫度及濕度等情況。“蔬菜大棚內,安裝有各類傳感器,不同的傳感器可感知不同的數據。讓我們隨時了解棚內的溫度、濕度,從而進行相應的管理,讓蔬菜‘渴了有水喝,餓了有肥料’。”彭長美說。
“農業智能化,用科技精準服務農業生產,造就了高品質的蔬菜。依托物聯網技術的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能夠實時監測作物種植環境,實現智能化、定時定量灌溉,使主要根系土壤始終保持疏松和適宜的含水量,同時根據不同作物需肥特點、土壤環境和養分含量狀況,把水分和養分按比例直接提供給作物。”彭長美說,今年3月栽種的春茬西紅柿,8月初全部銷售一空,目前這茬秋果8月栽種,預計11月上市,以目前的長勢來看,豐收在望。(記者張瑛)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