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外出務工收入還不錯!”10月5日,寧夏同心縣丁塘鎮勞務經紀人楊自文吃過午飯,就拿出懷揣的小本子,盯著上面記錄的一串串數字算收入。
58歲的楊自文從事勞務經紀人已14年,主要協助當地人社部門收集和發布本村勞動力求職就業、培訓信息,宣傳就業幫扶政策,協助開展勞務對接和勞動權益維護。今年8月中旬,他帶著100名同心籍農村勞動力赴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從事辣椒烘干,實現工資性收入近90萬元。
“由于從事工種不同,大伙最少收入5000余元,最高達1.5萬元。”楊自文說,這次他帶著赴杭錦后旗季節性務工的大多是45歲至50歲婦女,47天人均收入近9000元。
“跟著老楊干,只要肯吃苦,不怕掙不上錢。”楊銀康跟隨楊自文外出從事季節性務工7年。8月29日,楊銀康從杭錦后旗返回家,掙回1.5萬元。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寧夏依托勞務經紀人隊伍,打通為農民工服務的“最后一公里”,為企業和務工人員搭建供需渠道,實現企業生產和農民工就業有保障。今年截至8月底,全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81.76萬人,實現工資性收入108.76億元。
“農村轉移就業高質量發展靠的就是勞務經紀人和勞務中介機構帶動就業,實現了組織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是拉動當地經濟并帶動農民市場化就業的‘領頭雁’和主力軍。”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就業與創業服務局相關負責人說,2001年至2020年,寧夏通過勞務經紀人、勞務中介機構帶動就業總人數和總收入最高占比達67.5%和71.3%,市場主體帶動就業作用發揮明顯。
馬軍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因不愿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20世紀90年代初遠赴北京務工。“那時候外出打工,月收入近500元,但在父輩的眼里就是不務正業。”在馬軍的帶動下,兄弟姐妹和親戚朋友跟他外出“闖蕩”,收入比在老家翻了幾番。20世紀90年代末,他瞄準勞務市場的商機,每年都回老家動員帶動有意愿外出的勞動力到北京、河北務工。
“在不斷發展和積累中,我覺得自己應該放眼全國市場,帶領更多的鄉親們走出大山、改變觀念、致富奔小康。”2009年,馬軍注冊成立固原京軍人力資源開發和勞務派遣有限公司,持續為鄉親們提供高質量的就業服務,成功幫助不少農村勞動力找到合適的工作。由于心懷家鄉,把家鄉老百姓就業難放在心上,他被聘請為固原市駐北京勞務工作站站長、原州區駐福州馬尾區和鼓樓區勞務工作站站長。
“我父親每年推薦到福建就業的有200余人,除了務工收入,可額外獲得在閩就業各項補貼300余萬元。”馬軍的兒子馬學智說。
在寧夏,楊自文、馬軍的日常工作僅是眾多勞務經紀人中的一個縮影。2005年起,寧夏將培育壯大勞務經紀人、勞務中介機構納入農村轉移就業工作的總體部署,截至2015年已累計培訓2萬人次以上;2016年截至目前,全區培訓合格并持證的勞務經紀人有1.2萬人。
“勞務經紀人都是本地人,誰家有富余勞動力,誰想出去務工,誰適合什么工種,他們心里有本賬。”自治區人社廳就業與創業服務局相關負責人說,勞務經紀人為廣大農村勞動力和用工單位“牽線搭橋”“做紅娘”,架起了一條高質量就業服務“橋梁”。
為最大效益發揮勞務經紀人作用,寧夏從促進就業創業、加強技能培訓、開展專項就業服務、提高有組織化程度等方面制定含金量高的特惠扶持政策,對勞務經紀人、勞務中介機構組織寧夏“三類人員”到企業就業6個月以上的給予每人200元就業服務補貼,對自愿參加城鎮職工社會保險的勞務經紀人中的“4050”人員納入靈活就業社保補貼范圍,對勞務經紀人年度內組織輸送的就業人員區內就業的給予每人200元交通補貼、跨省就業給予每人800元交通補貼,給予獲評的優秀勞務站每年2萬元至10萬元的獎補。加強與福建、江蘇、浙江、新疆、內蒙古等15個省區建立省際勞務協作關系,各地給予“就業紅娘”補貼每人2000元至4000元不等。(記者馬照剛)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