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紙筆,用平板;不用黑板,用觸屏;老師掌握每個學生的情況,寓教于樂……隨著“互聯網+教育”的創新發展,曾經電影里的情節如今離我們很近,曾經寓教于樂、因材施教的暢想已不是夢。
在近日舉行的首屆寧夏“互聯網+教育”裝備博覽會上,記者在寧夏優學智慧教育的展區處體驗了一堂“黑科技”下的語文課必修——漢字聽寫。在傳統課堂上,老師念讀詞句,學生寫在本子上,收集上交、老師批閱后,學生才獲得反饋。然而,有了智慧教育裝備的助力,學生在平板電腦上寫下答案提交后,全班的答題情況將顯示在電子屏上。老師可以實時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學生也能立即得到反饋。如此,加強師生間的實時互動,課堂教育取得更高效率、更好效果。
“互聯網+教育”還讓課堂更具互動性、生動有趣。受條件限制,有些化學實驗無法在課堂上演示,化學課獨剩干巴巴的反應方程式,枯燥無味。比如鋁熱反應易燃、易爆,具有一定危險性,不適應在教室演示,學生則可通過虛擬實驗室直觀體驗。在一塊電子觸屏上,擺放所有實驗所需材料、設備,學生可點擊操作實驗。記者注意到,虛擬實驗室設計注重操作細節,比如可以調節化學物品的投放量、用燈帽蓋滅酒精燈等。
“現在是信息化時代,以前老師在上課的過程中是憑借自己的經驗來判斷學生的好與壞,但現在都通過大數據來完成。比如,老師可以在手機終端上隨時查看孩子的預習情況,然后通過大數據的分析,上課更有側重點,教學更精準。”寧夏優學智慧教育校長田杰向記者介紹“互聯網+教育”的優勢。老師還可根據每位學生掌握課堂的情況,布置不同難度的作業,學生的作業更具個性化,做到因材施教。
據悉,自2018年7月寧夏獲批建設全國“互聯網+教育”示范區以來,寧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始終按照示范區建設規劃和實施方案的要求,圍繞“互聯網+”教育資源共享、創新素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學校黨建思政和現代教育治理5個方面全面開展工作。
以石嘴山大武口區為例,已經完成“千兆光纖入校園,無線網絡全覆蓋”任務,為達到小學“智慧課堂”建設全覆蓋,政府將加大投入,對10所小學繼續開展“智慧課堂”建設,同時在24所中小學進行“在線課堂”互聯互通建設,開展人工智能應用學校建設,使“智慧課堂”應用項目實現中小學全覆蓋。其中,10所小學以公共班的形式引入“優學派電子書包”,配合教師端優學智慧教育平臺使用。“電子書包不僅減輕我們教師的負擔,還能讓我們與學生實時溝通互動,同時彌補人數多而缺乏個性指導的不足,真正實現學生學習的個性化。”靈武市一小學老師說道。
(責任編輯:蘇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