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寧夏財政合力組織收支,地方財力實現逆勢突破。
據財政快報反映,全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444.5億元,同口徑增長8.2%。稅收收入完成298.3億元,增長10.4%,稅收占比達到67.1%,比2017年提高2.4個百分點,收入質量連續兩年穩步提升。全區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1430.6億元,增長4.2%,執行進度達到95.2%,支出進度為近年來最快的一年。
據介紹,2018年,寧夏地方財政實力明顯增強,基層基本財力保障水平不斷提高,財政服務和保障改革發展能力大幅提升。
積極支持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全區財政共投入各類扶貧資金109.22億元,比2017年增長14.64%,投入增幅超過中央考核標準,人均投入高于周邊省份。支持鹽池縣高質量脫貧“摘帽”,隆德、涇源、彭陽三個貧困縣初步具備“摘帽”條件。扶貧資金統籌整合工作走在全國前列,創建的扶貧資金監管系統得到國家扶貧領導小組、財政部、審計署等部委充分肯定,并在全國推廣。
寧夏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經濟高質量發展提速增效。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全面落實各項減稅降費政策,減輕企業負擔213億元,增值稅留抵退稅工作得到財政部表揚。
首次設立工業企業貸款風險補償金、科創投資基金,撬動貸款80多億元,緩解了企業的融資壓力。設立總規模30億元的政策性紓困基金,并在全國率先投入使用,幫助民營企業走出發展困境。支持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建立科技創新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安排全區財政科技支出34億元,增長33%,其中自治區本級R&D投入9.5億元,增長82%,有效帶動了社會R&D投入。支持區域協調發展,積極做好銀川都市圈建設投資基金設立工作,銀川市地下綜合管廊和固原市“海綿城市”試點建設有序推進。首次發行土地、交通專項債券13億元,有力支持了銀西高鐵、城際鐵路、銀百和京藏高速公路改擴建、自治區60大慶等重大項目建設。爭取包銀高鐵建設債券資金36億元,確保了包銀高鐵寧夏段順利開工。
全區各級財政用于民生的支出達到1090.8億元,占到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76%。支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投入增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連續6年保持在4%以上,寧夏成為西部第一個全省通過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驗收的省份,成功獲批國家級“互聯網+教育”示范區。推進醫療健康事業發展,支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補助標準提高到55元,寧夏被列為國家首個“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區。實現跨省異地就醫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在全國率先建立了病殘津貼制度。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加大棚戶區和農村危房改造力度,爭取中央提前下達補助資金5.3億元,為寧夏全面完成危窯危房改造任務創造了有利條件。
寧夏積極推進財稅改革,財政體制機制更加健全完善。穩步推進稅制體系建設,深入實施環境保護稅、水資源稅改革,實現全區水資源“費改稅”全覆蓋。推動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在基本公共服務、醫療衛生領域明確了自治區與市縣政府間的事權范圍和分擔比例,進一步完善了寧東基地收入劃分和財政支持政策。健全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2018年下達市縣一般性轉移支付增長14.7%。探索資金分配制度改革,推進財政專項資金面向社會公開競爭分配,實行績效目標審核,科技研發經費、產業發展、城市公交和城鄉公交一體化等資金分配改革率先突破。推行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先行建成科技、環保、扶貧、教育四大類專項指標體系,開展了全區38個重大項目和“三大戰略”重點項目績效評價。強化國有資產管理,首次代表自治區政府向人大常委會報告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在全國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報告考核通報中寧夏位列第一。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實“不見面、馬上辦”,寧夏財政電子票據管理改革、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和電子賬戶管理等工作得到財政部充分肯定。
2019年,寧夏將著力加強財源建設,落實好新一輪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對小微企業和科技型初創企業實行普惠性稅收減免,切實減輕企業負擔。重點抓好稅收收入,力爭稅收占比再提高2個百分點以上。積極外引內聚資金,增加重點領域支出和地方政府專項債規模,大力推進財政金融融合,確保寧夏重點建設和補短板資金需求。(記者 李云華)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