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做你的耳朵 讓愛的分貝回響
寧夏志愿者萬江自從走入聽障人士的“無聲世界”就不曾放慢公益的腳步
原標題:讓我做你的耳朵,讓愛的分貝回響 寧夏志愿者萬江自從走入聽障人士的“無聲世界”,就不曾放慢公益的腳步
“全世界都靜悄悄的,是你讓我聽到花開的聲音。”這是一名聾人寫給萬江的留言。
今年37歲的萬江,是寧夏大學一名普通職工,因熱心公益,被寧夏聾人協會舉薦為秘書長,自此便開始走入聽障人士的“無聲世界”。4年來,他先后組建聾人足球隊、舞蹈隊、志愿者隊和手語輔導隊。
他一邊為聾人呼喚愛,一邊帶領他們將愛傳遞。在寧夏聾協,聾人們親切地稱他“老萬”,而他則稱年紀輕的聾人為“孩子”。
“其實有些‘孩子’年齡并不小,只是聽障成了他們的‘防火墻’,內心純潔,眼底澄澈,在我看來就像長不大的孩子。”萬江說。
一支無聲球隊,為夢想開懷大笑
“老萬”與“孩子們”的故事,始于2013年的綠茵場。
“第一次見他們,是在雨后的足球場。”萬江說,二十幾個聽障小伙子為他表演了一場無聲的比賽。賽后,小伙子們遞給他一張紙條:“成立足球隊,參加殘運會,是我們十幾年的夢。”
萬江思慮片刻,在紙上一筆一畫地回答:“那我們的足球隊就叫‘聾夢’,好不好?”小伙子們齊聲鼓掌,慶祝“聾夢”在雨后放晴的綠茵場上生根發芽。
為了通過足球架起聽障人士溝通社會的橋梁,萬江每周組織“聾夢”足球隊與健聽人比賽。沒有震耳欲聾的喇叭,也沒有聲嘶力竭的吶喊,一場又一場無聲的比賽就這樣綻放在綠茵場上。
萬江說:“看著他們一邊揮灑汗水,一邊開懷大笑,心里有說不出的喜悅。”
萬江與聾人的緣分,似乎也是命中注定。 萬江出生那年,父親因病致殘來到寧夏福利院工作。2013年,為了呼吁關愛自閉癥兒童,萬江背起20公斤重的傳單,踏上5000公里的路途。之后,他因凡人善舉,與寧夏聾協結緣。萬江說:“我像迷路的孩子找到了家。”
隨著“聾夢”足球隊名氣越來越大,資助他們的好心人也越來越多。隊員們終于不用每次上場,都穿得像野孩子了。“萬江說。
整裝待發的”聾夢“足球隊,迎來了靠近新夢想的機會。2014年3月的一天,為了參加全國殘運會,萬江帶領聽障隊員們拼盡全力踢了一場比賽。
但由于水平未能達標,殘聯的工作人員只能將機會留給更有優勢的項目。小伙子們坐在場邊哭了,隊長張明昶匆忙跑過來在萬江面前寫下:”我們大年初七開始訓練,手凍了瘡,腳凍腫了,水平不行我們再練!“
但萬江的爭取依然沒有結果。安慰過小伙子們,萬江迎著深夜料峭的春寒一頭栽進出租車,沒想到二十幾名聽障隊員突然出現在他身邊,將早已湊齊的50元車費塞進他手里。”那一路我是哭著回家的,這50塊錢至今我都沒舍得花。“萬江咬緊嘴唇,濕了眼眶。
”聾夢“雖歷冰雪,但依然堅強。如今,在萬江的努力下,球隊不僅每年獲得寧夏殘聯三萬元的資助,更聘請了專業教練。”前年我們還在《誰是球王》的比賽中亮了相。“萬江說,雖然隊員們目前的水平距離參加殘運會還有差距,但他會和孩子們并肩跋涉在圓夢的路上。
“這支舞,跳給馬丹在天堂的弟弟”
“我們想跳舞。”
2013年10月的一天,萬江接到十幾名聽障姑娘的求助,她們希望參加國際殘疾人日的演出,但苦于沒有基礎,只好來找他幫忙。對舞蹈一竅不通的萬江本想婉拒,但當他來到姑娘們的排練場地,一下子呆住了。
“那是一間正在裝修的酒吧,里面堆著涂滿油漆的管子,空氣又不流通。”停留了十分鐘就被熏出來的萬江,聽說姑娘們已經在這里訓練了半個月,便下定決心要幫助她們。
隆冬的寧夏,哈氣成霜。萬江召集上百名志愿者在銀川街頭為聾人舞蹈隊義賣鮮花,“共圓聾人女孩舞蹈夢”的橫幅在凜冽的寒風中熱烈跳動。
“銀川真是一座有愛的城市。”當年參與義賣的志愿者白芳告訴記者,最小的志愿者丫丫才7歲,在媽媽的帶領下站了一中午,不少市民抱起一捆花,撂下一疊錢,便微笑著離去。
在萬江的感召下,“千手觀音”聾人舞蹈隊的卓瑪成了姑娘們的義務教練,銀川一處社區服務站則成了舞蹈隊的新家。
“第一支舞,姑娘們是趴在地板上學會的。”萬江說,一開始她們缺乏基礎也沒有樂感,身體僵得像機器人。為了讓她們體會節奏,萬江用手指在地板上敲擊,姑娘們則趴在地板上用身體感受細微的震動。
7個月后,姑娘們終于帶著一曲《走咧走咧看寧夏》登上舞臺。
“那是我們第一次亮相,可直到開場前5分鐘,隊員馬丹還沒到。”急得團團轉的萬江,在演出前最后一刻才見到哭紅雙眼的馬丹。“弟弟昨天去世了。”她遞上一張紙條。
萬江告訴記者,馬丹21歲的弟弟馬超也是聾人,姐弟情深,他經常陪馬丹來練舞。當時,本想勸她休息的萬江,得到的回答卻是:“要跳,因為馬超能看到。”
萬江用顫抖的手舉起話筒,對評委和觀眾說:“這支舞,跳給馬丹在天堂的弟弟。”12朵白蓮花在臺上無聲綻放,像一場與生命的對話。
如今,在萬江和卓瑪的帶領下,聽障姑娘們幾乎每個月都會登臺演出,“無聲天使”已成為塞上鳳城一抹靚麗的風景。
愛的分貝 必有回響
在萬江的電子相冊里,有712張照片,背后是712個故事,而笑容最美的一張,來自聽障志愿者李文雷。
“我們是聾人,但不是廢人,人們幫助我們,我們也想回饋他們。”當李文雷和十幾名聽障孩子第一次提出想當志愿者時,萬江心里久久不能平靜。
“我想起了20年前的父親,當他把‘殘廢證’換成‘殘疾證’時,仰天長嘆,‘終于不是廢人了’。”萬江說。為了不讓聾人身體的失能變成心理的失能,更為了讓愛傳遞,他帶頭建立起寧夏第一支聾人公益志愿者服務隊——“陽光歲月”。
2014年元旦,是“陽光歲月”第一次亮相的日子。在慈善義賣活動上,他們成了全場的亮點。
健聽志愿者吳振說:“他們的笑容非常迷人,喜歡主動和健聽人打交道。現場工作人員、顧客和聽障志愿者圍成一大圈學手語,那場面至今都讓人動容。”
如今,“陽光歲月”服務隊中的200名成員大多已成為長期志愿者。他們有的去女子監獄義務表演,有的輔助健聽志愿者進行手語教學,有的靠一技之長義賣畫作、奉獻愛心。
萬江說:“李文雷每年都要帶上其他聾人,為玉樹的小學送去物資。”照片里,幾名聽障志愿者背著包袱、扛著箱子,向陽花一般的笑容,開在玉樹蒼茫的高原上。他們一邊接受著愛的分貝,也一邊反射著愛的陽光。
幾年來,萬江的助殘事跡為他贏得了十余項榮譽,但剛被評為“全國學雷鋒最美志愿者”的萬江,卻不曾放慢公益的腳步。
“不是我有多少愛的能量,只是我做了一顆愛的磁石,吸引有愛的人,為聽障‘孩子們’傳遞愛的溫度。”萬江覺得,最讓他自豪的是被愛感染,又將愛傳遞。(記者 王騰)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