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峽市:改革“進行曲”響徹古峽
“居山河聚會之處,雄銀川鎖匙之要”。地處寧夏平原中部黃金地帶的青銅峽市因九曲黃河穿境而過,水土光熱資源豐富,素有“塞上明珠”之美稱。自古以來,青銅峽坐擁黃河之利,農業基礎得天獨厚,是寧夏西干、唐徠、秦、漢、等9大引黃灌渠之渠首,見證著寧夏引黃灌溉的千年歷史。
初夏時節,當記者踏上古峽大地,千年古風無所尋覓,這個經歷了轉型陣痛的老工業城市,脫胎成為新興的現代化城市,新型工業迅速崛起,生態農業風景獨好,秀美家園和諧幸福,處處煥發著澎湃的生機,奔涌著發展的激情。
面對記者,吳忠市委常委、青銅峽市市委書記石瑞林感慨頗多:“過去五年是青銅峽市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五年來,面對前所未有的困難,市委、政府團結帶領全市黨員干部群眾,精準施策,砥礪前行,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發展速度、質量、效益相統一,突出項目帶動,強化投資拉動,加快工業新型化、農業現代化、旅游精品化、城鄉一體化進程,不斷推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經濟總量實現穩步提升。”
數據顯示,到2016年底,青銅峽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6億元,年均增長5.3%;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3870元和12200元,年均分別增長7.6%和9.8%;五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55億元,是上個五年的2.4倍,年均增長16%,開創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新局面。
工業經濟實現三個轉變 產業結構優化漸趨合理
誰能想到,就在3年前,曾是寧夏自治區核心老工業基地的青銅峽市,工業經濟出現了“斷崖式”下滑,連續17個月工業增加值都在負值區間徘徊,尤其是電力、冶金、化工、建材4個行業虧損嚴重。導致這一困局出現的主要原因,除了受國際國內經濟大環境影響外,當地“倚國、倚重、倚能、倚大”的傳統產業格局弊端日益顯現。
工業是經濟發展的“火車頭”,是社會繁榮的“發動機”。推進工業經濟的發展,事關青銅峽市的未來,事關人民的福祉,事關社會和諧。面對傳統產業遇到的發展困局,突破口在哪里?如何“破冰”解困?青銅峽市委、市政府一班人統一認識:圍繞工業轉型突破、農業提質增效、服務業提檔升級,力促三次產業協調發展。
在如山的壓力下,青銅峽市委、政府迎難而上、務實創新,在一系列精準的調整結構、轉型升級措施下,實現了工業經濟的“三個轉變”。
石瑞林說,青銅峽市的工業發展經歷市場轉型的痛苦嬗變,初步實現了由過分依賴央企向民營經濟轉變,由產能過剩行業比重過高向科技型、低能耗、附加值高的行業轉變,由初級產品生產向高精中端產品生產轉變。
5月9日,記者走進位于青銅峽市嘉寶輕紡工業園區,每一家企業都在開足馬力加緊生產,繁忙而有序。在仁和紡織科技有限公司清潔整齊的紡紗車間,一排排紡紗機器在高速運轉,紡織女工們行走在機器之間的過道里,對自己負責的機組進行認真巡視和檢查。
青銅峽市仁和紡織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立民告訴記者,公司年產15萬錠紡紗項目由山東恒豐紡織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設,是青銅峽市2016年重點招商引資建設項目,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年可生產15萬錠1.6萬噸紡織紗線,實現年銷售收入12億元,稅金4216萬元,可解決就業1500人。記者了解到,該項目的建設填補了青銅峽市紡織產業的空白,對于加快當地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就業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五年來,青銅峽市搶占產業制高點,加大對新興裝備制造、新材料業的招商和扶持力度,借助低廉地價、電價和系列優惠政策,成功引進蘇錫光電銅業、杭州蕭山汽車零部件、蘇能壓力容器、寧夏軸承谷、寧夏匯高數控機床等20余個大項目、好項目,總投資超過200億元,多數項目均實現了當年簽約、當年建設、當年投產。與此同時,青銅峽市大力推動傳統產業提質增效,先后整合各類扶持資金4.45億元,使得全市29家傳統企業順利轉型,傳統行業在技術創新和產業接續中不斷駛向健康發展軌道。青銅峽市還鼓勵支持企業加大創新投入力度,加強校地合作、院地合作,開展聯合技術攻關,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迅速成長起來,取代了過去“三高一低”型(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企業,工業結構調整實現突破,裝備制造、現代紡織等新興產業規模不斷壯大。非公有制工業占全市工業的比重由2011年的32%提高到50%,為拉動經濟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推動工業經濟轉型發展的同時,以優質糧食、釀酒葡萄、特色養殖等優勢產業為主導的現代農業發展勢頭強勁,市場穩步擴大,品牌效應不斷提升,青銅峽市先后榮獲全國產糧、生豬、制種大縣稱號。值得一提的是,五年來,全市現代服務業發展迅猛,“黃河岸邊、稻花香里、賀蘭山下”三大旅游板塊正在加快完善,旅游、文化、商貿、物流、金融等融合發展的效應日益顯現,黃河大峽谷、黃河壇躋身國家4A級景區。特別是一些優秀重大項目的引進,為今后轉型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全市三次產業比例由2011年的12:65:23調整為10:60:30,產業結構更趨合理。
土地股份制改革見成效 魚米鄉迎來發展又一春
青銅峽市委、政府始終堅持把提高群眾生活質量水平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上求突破作表率,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促發展惠民生,實現了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兩翼齊飛。
青銅峽市葉盛鎮五星村這兩年名氣越來越大,原因是該村通過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讓上千戶入股農戶走上了“戶戶有資本、家家成股東、年年有分紅”的共同富裕之路。他們的改革經驗在全國扶貧工作座談會上交流后引起強烈反響。
工業經濟實現三個轉變 產業結構優化漸趨合理
誰能想到,就在3年前,曾是寧夏自治區核心老工業基地的青銅峽市,工業經濟出現了“斷崖式”下滑,連續17個月工業增加值都在負值區間徘徊,尤其是電力、冶金、化工、建材4個行業虧損嚴重。導致這一困局出現的主要原因,除了受國際國內經濟大環境影響外,當地“倚國、倚重、倚能、倚大”的傳統產業格局弊端日益顯現。
工業是經濟發展的“火車頭”,是社會繁榮的“發動機”。推進工業經濟的發展,事關青銅峽市的未來,事關人民的福祉,事關社會和諧。面對傳統產業遇到的發展困局,突破口在哪里?如何“破冰”解困?青銅峽市委、市政府一班人統一認識:圍繞工業轉型突破、農業提質增效、服務業提檔升級,力促三次產業協調發展。
在如山的壓力下,青銅峽市委、政府迎難而上、務實創新,在一系列精準的調整結構、轉型升級措施下,實現了工業經濟的“三個轉變”。
石瑞林說,青銅峽市的工業發展經歷市場轉型的痛苦嬗變,初步實現了由過分依賴央企向民營經濟轉變,由產能過剩行業比重過高向科技型、低能耗、附加值高的行業轉變,由初級產品生產向高精中端產品生產轉變。
5月9日,記者走進位于青銅峽市嘉寶輕紡工業園區,每一家企業都在開足馬力加緊生產,繁忙而有序。在仁和紡織科技有限公司清潔整齊的紡紗車間,一排排紡紗機器在高速運轉,紡織女工們行走在機器之間的過道里,對自己負責的機組進行認真巡視和檢查。
青銅峽市仁和紡織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立民告訴記者,公司年產15萬錠紡紗項目由山東恒豐紡織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設,是青銅峽市2016年重點招商引資建設項目,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年可生產15萬錠1.6萬噸紡織紗線,實現年銷售收入12億元,稅金4216萬元,可解決就業1500人。記者了解到,該項目的建設填補了青銅峽市紡織產業的空白,對于加快當地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就業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五年來,青銅峽市搶占產業制高點,加大對新興裝備制造、新材料業的招商和扶持力度,借助低廉地價、電價和系列優惠政策,成功引進蘇錫光電銅業、杭州蕭山汽車零部件、蘇能壓力容器、寧夏軸承谷、寧夏匯高數控機床等20余個大項目、好項目,總投資超過200億元,多數項目均實現了當年簽約、當年建設、當年投產。與此同時,青銅峽市大力推動傳統產業提質增效,先后整合各類扶持資金4.45億元,使得全市29家傳統企業順利轉型,傳統行業在技術創新和產業接續中不斷駛向健康發展軌道。青銅峽市還鼓勵支持企業加大創新投入力度,加強校地合作、院地合作,開展聯合技術攻關,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迅速成長起來,取代了過去“三高一低”型(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企業,工業結構調整實現突破,裝備制造、現代紡織等新興產業規模不斷壯大。非公有制工業占全市工業的比重由2011年的32%提高到50%,為拉動經濟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推動工業經濟轉型發展的同時,以優質糧食、釀酒葡萄、特色養殖等優勢產業為主導的現代農業發展勢頭強勁,市場穩步擴大,品牌效應不斷提升,青銅峽市先后榮獲全國產糧、生豬、制種大縣稱號。值得一提的是,五年來,全市現代服務業發展迅猛,“黃河岸邊、稻花香里、賀蘭山下”三大旅游板塊正在加快完善,旅游、文化、商貿、物流、金融等融合發展的效應日益顯現,黃河大峽谷、黃河壇躋身國家4A級景區。特別是一些優秀重大項目的引進,為今后轉型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全市三次產業比例由2011年的12:65:23調整為10:60:30,產業結構更趨合理。
土地股份制改革見成效 魚米鄉迎來發展又一春
青銅峽市委、政府始終堅持把提高群眾生活質量水平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上求突破作表率,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促發展惠民生,實現了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兩翼齊飛。
青銅峽市葉盛鎮五星村這兩年名氣越來越大,原因是該村通過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讓上千戶入股農戶走上了“戶戶有資本、家家成股東、年年有分紅”的共同富裕之路。他們的改革經驗在全國扶貧工作座談會上交流后引起強烈反響。
新的五年大幕將啟,新的征程號角已響。在自治區第十二次黨代會即將召開之際,石瑞林向我們透露了青銅峽市下一個五年的發展思路和奮斗目標:“今后五年,我們將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改善民生為落腳點,通過加快建設西部創新發展先行區、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樣板區、中國“甘城子”葡萄酒黃金產區、黃河文化旅游精品區、寧夏富硒有機大米產業化發展示范區,努力打造實力、活力、魅力、和諧、幸福青銅峽,奮力譜寫青銅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篇章!”
“審視全市,我們已經迎來機遇疊加、大有作為的重要時期,特別是自治區空間發展戰略規劃的全面實施,地處沿黃城市帶精華區的青銅峽,發展空間將進一步開闊,只要我們不忘初心,奮力前行,一定會再創青銅峽未來發展的新輝煌。” 石瑞林對青銅峽市的未來信心滿滿。
長河奔流,古峽靜默,經過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洗禮,黃河金岸這座蓄勢待發的老工業城市再度啟程,迎接她的將是更加美好的未來。(寧夏新聞網記者 賀璐璐 楊洲 楊麗 胡俊 楊泠然/文 視頻/馬建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