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生態移民后傳統文化不能丟
近日,當記者來到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文化館時,一張老虎剪紙在張娥子的剪裁下呼之欲出。
張娥子2004年從固原市隆德縣生態移民到吳忠市紅寺堡區,搬來前她所在的村莊就有剪紙的傳統。“以前都是憑著感覺剪,移民搬遷后剪得少了,技術也差了。而現在文化館的老師不僅教了專業的剪紙方法,還教畫圖,剪得好的還能賣錢,比整天在家喂牲口好多了。”張娥子說。
剪紙培訓是紅寺堡區移民文化人才培養基地設立的培訓項目之一,此外,當地居民在基地還可以免費學習書法、裝裱、回族刺繡等。
紅寺堡區是全國最大的異地生態移民區,當地的20多萬居民全部來自寧夏南部7縣(區),其中一半以上是回族。不同方言、不同風俗習慣,使得許多生態移民帶有獨特的文化元素。“可是生態移民后,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格局被改變,一些傳統文化逐漸被遺忘了。”紅寺堡區文化館館長陳永康說,“我們建培訓基地就是為了使這些傳統文化能傳承下去。”
文化人才培養基地吸引了不少居民前來學習,僅書法班就有70多個學生,今年44歲的家庭主婦王曉英便是其中之一。經過半年的學習,王曉英進步很快,提筆、頓筆已顯流暢。
王曉英說:“在這里學書法,紙墨免費,老師還手把手地教,進步自然就快。與整天圍著灶臺轉相比,不僅提高了自己的文化水平,學好了以后還能教孫子。”
為了滿足農民的文化需求,紅寺堡區還在農村設立“農村文化大院”,由農村的文化能人提供場地,政府配備桌椅、電視、書籍等。2003年從固原市西吉縣搬遷來的紅寺堡鎮光彩村村民杜敏濱是一位書法和木雕愛好者,生態移民前杜敏濱一邊種地,一邊跟著舅舅學木雕,如今這些愛好已能為他帶來一些收入。
今年政府在他家設立了“農民文化大院”,這讓他十分高興。“雖然愛好書法和木雕,但我們終究還是農民,條件有限。‘農民文化大院’讓村子里文化愛好者有了一個互相交流的場所。”杜敏濱說,在寒暑假以及節假日,村里的小孩也會到這里學習書法和繪畫,以后碰到好苗子我會把自己的手藝毫無保留地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