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鹽池縣花馬池鎮十六堡移民新村,飼用檸條可全程機械化加工成精飼料,這一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正是源自自治區科技廳的努力。自治區科技廳在我區中部干旱帶開展了一系列農機、節水、農藝一體化的綜合試點工作,引領寧夏中部干旱帶節水、高效、綠色、生態農業發展。
2014年以來,自治區科技廳聯合各廳局,在我區中部干旱帶同心、鹽池、紅寺堡、海原四個縣(區),啟動高效節水特色農業試點建設工作,通過農業機械化和水資源高效利用農業生產體系,將現代農機裝備、現代節水技術與特色農業深度融合,利用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組合配套,堅持農機、節水、農藝相結合,探索建立適合中部干旱帶產業類型的高效節水生產技術模式,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
在科技創新方面,這種新型模式打破部門專業局限,充分發揮多學科、多領域協同創新優勢,實現科技力量大整合。成立了由寧夏水科院、農科院、寧大專家和農牧、水利、林業、農機技術推廣部門技術人員及企業、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組成的試點項目組,在試點所在縣(區)的科技、水利、農發、農牧、林業等部門以及由試點所在地鄉鎮技術人員組成的試點建設服務組,開展技術示范工作。成立高層次的專家咨詢委員會,聘請中國工程院康紹忠院士等國內知名專家擔任咨詢顧問,聚合中科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水科院等國內一線和區內多家科研院所、高校、產業技術推廣單位的科技力量,農、林、水、科多部門共同協作,實施產學研推一體化。
試點涉及揚黃灌溉區和雨養農業區兩大區域,涵蓋草蓄、經果林、特色種植三個產業類型共計11個點,1.2萬余畝。首次在中部干旱帶試種核桃、歐李、油用牡丹、食用玫瑰等新品種,初步形成葡萄、枸杞等農機、節水、農藝一體化生產技術操作規程。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