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西北網11月10日訊 “拿回去戴吧,這表還不錯,估計再用3年也不會壞。”一塊在主人看來已經壞掉的手表,在一位修表師傅手中,不到10分鐘再次恢復活力。11月5日9時許,銀川東方紅廣場西門口,修表師傅閆金平開始了一天的工作。為了鐘愛的手表修理業,他辭去國企的工作,隨父親干起修表行當。記著走訪銀川新華商圈發現,修表這個曾經因手機沖擊而一度被冷落的行業,隨著近年來手表重新受人喜愛,又開始煥發青春。
辭職學修手表
“每天摸著手表盤,看著不轉的齒輪經過自己的手飛快地轉起來,特有成就感。因為太愛這個行當,就辭去了正式工作,當起了修表匠。”閆金平說。
閆金平兩歲起就跟隨修手表的父親走南闖北,從小接觸,他喜歡上了這個行業,初中時,他已能獨自修理復雜的機械手表了。
閆金平大學畢業后應聘于一家國企,工作難得他卻選擇了辭職。原因是工作太忙,沒時間修手表。2011年,父親被國內某品牌手表聘為售后服務人員后,忙得不亦樂乎,收入日漸增長,閆金平決定跟著父親專業干修表匠。
修表業涼熱幾度起伏
閆金平的父親閆宏星告訴記者,他干修表業已30多年,17歲學手藝。1986年,他和妻子帶著兩歲的兒子來到石嘴山市,租了一間房開修表行鋪,當時農村哪里有交流會他就往哪里跑,生意紅紅火火。2011年,國內某品牌手表公司聘請他做寧夏售后服務,隨后,他從石嘴山搬到了銀川市。
閆宏星回憶:上世紀80年代以前,戴一塊“上海表”都相當闊氣,當時一塊“上海表”相當于一個人半年的工資。因為帶手表的人少,修表的生意比較慘淡。80年代后,隨著改革開放和商業興起,人們生活富裕了,開始戴上手表。當時,日本、瑞士等國際名表進入我國,“走在大街上,人們挽起袖子看表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兒。”閆宏星說,那個年代,有塊好表是一個人身份的象征,這樣的觀念使得修表行業日漸火紅起來。然而,本世紀初,隨著手機的出現和興起,手機也可以看時間,戴手表的人少了,修表業隨之門庭冷落,許多修表匠都轉了行。當時,他也有轉行的念頭,但因對手表的鐘愛,他最終選擇了堅守。
手藝面臨傳承難題
“修表不但需要眼精手準,還要心平氣和,更不能急功近利。”閆金平告訴記者,修表看似簡單,實際上不簡單,材質、重力、溫度、濕度都會對手表器件產生影響。修表要做到精通,就需要花時間用心去琢磨。然而,現代生活節奏快,人很難靜下心來做事。
“每天守著個小店鋪,重復著上萬次的動作,這個枯燥活對年輕人來說太煩了!”閆宏星說,他想收幾個徒弟,但沒人愿意學。讓閆宏星感到欣慰的是,大學畢業的兒子愿意傳承他的手藝。
采訪中,幾乎所有修表師傅都告訴記者,他們的手藝正面臨傳承的難題,究其原因當下手表業雖再度興起,但前景并不被看好,許多年輕人寧可選擇學修汽車,也不愿學修手表。
http://www.nxnews.net/cj/system/2014/11/10/011069196.shtml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