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筌(約903--965),五代時西蜀畫院的宮廷畫家,〔五代·后蜀〕字要叔,成都(今屬四川)人。歷仕前蜀、后蜀,官至檢校戶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入宋,任太子左贊善大夫。
早以工畫得名,擅花鳥,師刁光胤、滕昌佑,兼工人物、山水、墨竹。山水松石學李昪,人物龍水學孫位,鶴師薛稷擷諸家之萃,脫去格律而自成一派。所畫禽鳥造型正確,骨肉兼備,形象豐滿,賦色濃麗,鉤勒精細,幾乎不見筆跡,似輕色染成,謂之“寫生”.與江南徐熙并稱“黃徐”,形成五代、宋初花鳥畫兩大主要流派。
黃筌多畫宮中異卉珍禽,徐熙多寫汀花水鳥,故有“黃家富貴,徐熙野逸”之諺,據《夢溪筆談》說:“諸黃畫花,妙在賦色,用筆極精細,幾不見墨跡,但以五彩布成,謂之寫生。”對后世花鳥畫影響極大。又因黃筌及其子居寶、居寀,弟惟亮等畫格調富麗,遂成為北宋初翰林圖畫院優劣取舍標準,被稱為“院體”.畫跡有《桃花雛雀圖》、《海棠鵓鴿圖》等349件,著錄于《宣和畫譜》。
《寫生珍禽圖》上面用工細的手法繪有數十種鳥蟲。其中有山雀、鶺鴒、斑鳩、蚱蜢、蜜蜂、牽牛、烏龜等。每種動物都描繪得十分精巧、肖似。無論羽毛、鱗翅,都具有很強的質感,稱得上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兩只烏龜是以側上方俯視的角度進行描繪,透視關系準確精到,顯示了作者嫻熟的造型能力和精湛的筆墨技巧,令人贊嘆不已。畫幅的左下角有一行小字:“付子居寶習”,由此可知,這幅《寫生珍禽圖》是作者為創作而收集的素材,是交給其子黃居寶臨摹練習用的一幅稿本。
池塘上,霧氣一片,水天一色,一片清寒靜寂的景致,在靜寂中又寓有生機。畫中筆法奇峭,精細而又簡潔,石的畫法簡練含蓄,竹樹則枝葉具體,而寒鳥和雙鴨則更生動傳神。畫中用墨潔凈,設色簡淡,是一種與其精工富麗完全不同另一種畫風
黃居寀(933--993以后),四川成都人,字伯鸞,五代十國名畫家黃筌之子。善畫花鳥山水。初為西蜀孟昶(934-965在位)朝翰林待詔,為宮廷作畫。
乾德三年(965)隨蜀主降宋,進京供職宮廷,仍授翰林待詔,負責收羅和鑒定名畫,淳化四年(993)曾出使成都府。太宗尤加寵遇,委以搜訪名畫,詮定品目之重責。黃筌父子之畫藝,在北宋初期尚成為圖畫院評定優劣之標準。
對,蘇軾一夜帖里的黃居寀就是他:
此幅中景物有動有靜,配合得宜。像山鷓跳到石上,伸頸欲飲溪水的神態,就十分生動。另麻雀或飛、或鳴、或俯視下方,是動的一面;而細竹、鳳尾蕨和近景兩叢野草,有的朝左,有的朝右,表現出無風時意態舒展的姿態,則都予人從容不迫和寧靜的感覺。下方的大石上,山鷓的身體從喙尖到尾端,幾乎橫貫整個畫幅。
背景則以巨石土坡,搭配麻雀、荊棘、蕨竹,布滿了整個畫面。畫的重心在于畫幅的中間位置,形成近于北宋山水畫中軸線的構圖方式。而具有圖案意味的布局,有著裝飾的效果,顯示作者有意呈現唐代花鳥畫古拙而華美的遺意。
此圖畫寫秋天櫟樹凋零,幾只鳩雀或停棲在枝頭,或在山石、水旁覓食啄飲。畫面淡雅空瀠。山石略加勾點,以皴筆擦出。竹叢櫟葉皆以勾填法繪出。幾只鳩鳥姿態各異,刻畫細致,質感豐厚,此畫顯示了黃氏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