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秋天,歷經四次反“圍剿”勝利的中央根據地面臨著嚴峻的考驗。蔣介石調集百萬大軍,發動了第五次“圍剿”,蘇區一天天縮小。“左”傾路線錯誤領導下的第五次反“圍剿”,完全聽命于德國顧問李德,實行以“”堡壘對堡壘“的正面陣地戰,欲”御敵于國門之外“.然而,數百次血戰的結果是,根據地越來越小,紅軍部隊傷亡慘重,北部門戶廣昌失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到了無法立足的地步……
經過腥風血雨后的紅色首都瑞金,滿目蒼涼。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政府和中共中央被迫實行戰略大轉移,開始了日后被稱為”二萬五千里長征“的震驚世界的戰略轉移……
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 面軍及紅二十五軍,先后撤出了各自的根據地,踏上了向西的突圍歷程。他們歷經數百次的浴血奮戰,終于擺脫了幾十萬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途經甘肅到達陜北根據地。
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蘇維埃中央政府率領8.6萬人西進,踏上了大轉移的漫漫歷程。1935年6月14日, 翻過雪山的中央紅軍(即紅一方面軍)與張國燾、徐向 前率領的紅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會師。分為左、右兩路軍北上夏河、洮河流域的紅軍,在右路軍北出草地后出現了分裂。一心想南下的張國燾電告右路軍停止北上,右路軍 中的四方面軍將士不愿意部隊分成兩半,也決定南下。中共中央在巴西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率領右路軍中原一方面軍的一、三 軍團北上。張國燾對中央電請其北上的命令置之不理,反誣中央造成”紅軍大分裂“.
1935年9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甘肅俄界召開緊急會議,確定了向北行動的方案,決定在與蘇聯接近的地方創造一個根據地,再向東 發展,并將紅一方面軍北上主力和中央直屬部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陜甘支隊是紅一方面軍主力與中央直屬部隊在進入甘肅俄界后改編而的,支隊司令員是彭德德懷,毛澤東兼任政治委員。三天后,紅四 團團長王開湘、政委楊成武率部攻占”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天險臘子口。在哈達鋪,毛澤東從當地郵政局的《大公報》上看到了陜北紅軍的消息。陜甘支隊群情振奮,到陜北去,成了長征的最后目標。
27日,毛澤東、彭德懷率領甘支隊到達通渭縣榜羅鎮。在一所小學里。毛澤東、張聞天第一次從報-卜得知《秦土協定》、《何梅協定》和日益惡化的華北形勢,同時,他們還得知紅二十五軍與陜北紅軍會合的具體情況,分析了報紙提供的信息后,中央政治局正式決定改變俄界會議關于接近蘇聯建立根據地的方針,把黨中央和陜甘支隊的落腳點放在陜北。
第二天,在榜羅鎮一個空曠的打麥場上,陜甘支隊連以上的干部,接受了突破長征最后一個關口--固原、平涼封鎖線的戰前總動員,紅軍繼續向北前進。10 月初的一個晚上,甘肅靜寧縣界石鋪一片寂靜。毛澤東在通渭縣城用一首七律《長征》總結了尚未結柬的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后盡開顏。
10月7日,翻過六盤山的陜甘支隊,在固原縣青石嘴將東北軍騎兵的兩個連消滅,繳獲戰馬一百多匹,裝備了中國工農紅軍自己的騎兵部隊。進入隴東的紅軍在深陡的山溝中行進。10月10日在鎮原與陜北紅軍的通信兵相遇,終于,10月19日,這支走過千山萬水的隊伍到達了陜北吳起鎮與陜北紅軍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