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筏子賽軍艦,拾起輕舟負半肩
皮筏,是古代至近代甘肅黃河上游水上的主要交通和運輸工具,也是別具一格的一種運輸工具。黃河上的皮筏運輸,起源甚早。在《后漢書》中就已經(jīng)記載了護羌校尉鄧訓“縫革囊為船”,在青海貴德載兵橫渡黃河的情形。《水經(jīng)注,葉榆水篇》、《晉書·慕容垂載記》中也有用皮筏運兵的史料。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蠻子朝》詩中則有“泛皮船兮渡繩橋”的詩句,而大規(guī)模的皮筏運輸則是近代。至于皮筏的制作,史料也有記載,《宋史,王延德傳》說:“以羊皮為囊,吹氣實之浮于水。”
其實,皮筏的制作原料除羊皮外,還有牛皮。這樣,皮筏也就有牛皮筏和羊皮筏兩種。牛皮筏用牛皮脂編組而成,其操作程序是先將皮胎在水中泡軟,如遇筏上載運羊毛,即在皮胎內(nèi)裝滿羊毛,扎緊口子,再用大木椽6根,小木椽40根作骨桿,然后將皮胎串起來;如筏上不用羊毛時,皮胎內(nèi)即裝麥草,又稱草筏子。當時,最大的牛皮筏需用牛皮胎120個,筏身長25米,寬7米,筏上裝設(shè)六把槳,一般載重量是20噸,也有達30噸的。羊皮筏的制作程序大致和牛皮筏相同,平均每只灌入清油四兩和鹽水少許,然后用人工吹脹扎口,同樣用大小木椽作骨桿,將皮胎串連而成。當時,最大的羊皮筏需用皮胎600個,筏上也安裝6把槳,筏身長22米,寬7米多,載重量與牛皮筏差不多。這兩種皮筏都是長途運輸工具,如由西寧到蘭州,再由蘭州經(jīng)寧夏到包頭等處。另外還有一種小羊皮筏是用十多個羊皮胎組成的,由一個人駕駛,其用途是承擔蘭州附近河道上的短途運輸,如由新城、河口-帶往蘭州市區(qū)送瓜果蔬菜及渡運黃河南北兩岸的往來行人。在黃河沿線的各個渡口,都有這種小皮筏轉(zhuǎn)渡行人。
本世紀初,黃河上的筏子主要承擔的是商業(yè)運輸任務(wù),所運物品大都是羊皮、羊毛、水煙和藥材,附帶著也運輸旅客和其他如豬鬃、腸衣等土特產(chǎn),但為數(shù)不多。這些物品過去多由皮筏運輸?shù)桨^后,再經(jīng)火車轉(zhuǎn)運到津、滬等地。當時的羊毛生意最為紅火,僅蘭州一地就集中了五六十戶跑長途的筏戶。
蘭州至包頭間的皮筏運輸業(yè)進入了鼎盛時期。蘭州水北門一帶是皮筏靠岸檢修和筏工上岸休息的重要場所。每年春秋兩季,這里皮筏籠如云,遮蓋河面數(shù)里,黃河兩岸熙熙攘攘,蔚為壯觀。到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皮筏運輸?shù)闹攸c工程在軍用品方面。1940年冬,甘肅省驛運管理處還組建了“水上運輸隊”,主要給寧夏的馬鴻逵、馬鴻賓和綏遠陜壩一帶的傅作義部隊運輸彈藥、汽油等,有時還運輸壯丁。
甘肅皮筏還承擔過糧食運輸和郵件運輸任務(wù)。40年代初,蘭州口糧告急,遂從臨洮筏運口糧7000石。從1930年秋天開始,蘭州郵務(wù)管理局又多次雇用皮筏運輸蘭州至包頭的皮毛包裹。蘭州至包頭,水程1880公里,蘭州下游數(shù)里,峽多水急,至靖遠時水流稍緩;再往下,各峽水流湍急,怪石崢嶸,或露出水面,或隱藏水底,行筏極為艱難。皮筏順流而下,少則15天,多則20天,方抵包頭。1948年lO月5日,甘寧青郵政管理局曾開出兩筏載運包裹3噸,前往包頭,遂將郵包卸在陜壩。后來又往包頭運過一次郵件,中途卸在了寧夏。1950年4月7日,甘寧青郵局還與筏戶簽訂過蘭州至包頭利用皮筏水運羊毛包裹的合同,此后黃河皮筏運郵便結(jié)束了。
解放初期,在政府的領(lǐng)導和大力幫助下,甘肅的皮筏運輸曾經(jīng)一度得到發(fā)展,皮筏還多次承擔了大型機件的運輸任務(wù)。如1954年至1956年,天蘭鐵路通車后,所有運往寧夏石嘴山等處礦廠的大型機器設(shè)備,由火車運到蘭州后,多數(shù)是用皮筏轉(zhuǎn)運的,1957年后,隨著鐵路、公路交通的迅速發(fā)展,特別是自蘭寧、蘭包鐵路通車后,在這條線上的水道運輸,就被火車替代了,因此皮筏的長途運輸即告停頓,筏戶們都轉(zhuǎn)業(yè)了。現(xiàn)在僅能在蘭州河段上看到的旅游用的小筏,可視為皮筏運輸?shù)倪z聲。
黃河筏運盡管已退出了歷史舞臺,但作為黃河上曾出現(xiàn)過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仍以其獨特的方式向人們展示了黃河中上游地區(qū)豐厚的文化積淀。著名作家袁鷹在《筏子》中描述道:
黃河滾滾,即使這兒只是上游,還沒有具有一瀉千里的規(guī)模,但它那萬馬奔騰,濁浪排空的氣概,完全足以使人膽驚心悸。
大水車在河邊緩緩地轉(zhuǎn)動著,從滔滔激流里吞下一木罐一木罐的黃水,傾注進木槽,流到渠道里去。這是蘭州特有的大水車,也只有這種比二層樓房還高的大水車,才能同滾滾大河相稱。像突然感受到一股強磁力似的,岸上的人眼光被河心一個什么東西吸引住了。那是什么,正在洶涌的激流里鼓浪前進?從岸上遠遠望去,那么小,那么輕,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個小小的浪頭,就能把它整個兒吞噬了。啊,請你再定睛瞧一瞧吧,那面還有人哩。不只一個,還有、、、、、一,二、三、 四,五,六,一共六個人!這六個人就如在湍急的黃河上貼著水面漂浮。
這就是黃河上的羊皮筏子!近人高一涵有詩詠道:“船自方方囊白圓,小于舴艋疾于弦。日斜影散人歸去,拾起輕舟負半肩。”據(jù)《百年甘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