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廟下村的荷花塘邊,朵朵荷花亭亭玉立,傍邊的冷水魚養殖區,成群的魚兒在水面泛起磷光,荷塘周圍上百畝的萬壽菊競相開放,樹林下雞群悠閑覓食,一副產業興旺的鄉村振興圖撲面而來。

荒田變花海,美了村莊富了群眾,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成縣紙坊鎮一直踐行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農業產業讓百姓有干頭、嘗甜頭、有奔頭,激活了農業農村發展的一池春水。
在成縣宏安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廟下村的農民有事做、有錢掙,個個活力四射。近年來,該合作社流轉改造荒山荒坡4000多畝,按照“黨建+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全村勞務技術折資入股19.3萬元,其他實物折資入股46.6萬元,為脫貧戶配股100余萬元,徹底把村里“沉睡”的資源變活,每年還為農戶提供160多個務工崗位,發放工資90余萬元。

2012年,閆順平就在合作社里干活,起初干些種樹、除草等簡單的農活,在合作社的幫助下他慢慢學會了果樹管護、藥材種植、養魚。幾年下來,他從地地道道的農民變成了一名專業的技術人才,自己不但種上了中藥材,每年還能從合作社領到3萬元工資,在勤勞致富的道路上,閆順平信心百倍,高興地說道:“農村大有可為。”
合作社負責人張宏宇說:“我們以鄉野風景、田園景觀、農業生產活動、農村居住體驗吸引游客,打造出了農業游、林果游、花卉游、文化游等不同特色的農旅體驗線路,滿足了游客體驗農業、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

近年來,紙坊鎮積極探索鄉村綠水青山轉為金山銀山的新通道,將本地人文、農業、自然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以農村民俗文化、農耕文化、鄉土文化為特色,增加了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一步步實現了鄉村繁榮。
“合作社將同鄉親們持續打造“地下有藥、地上采摘、樹上結果、樹下有雞、水中有魚、水邊露營、四季賞花”的山地立體農業模式,實現農業產業發展、農民增收和生態保護的良性互動。”張宏宇說道。 (通訊員陳昉昉)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