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客戶端甘肅頻道8月24日電(記者梁軍、李杰)28歲的胡敏和丈夫惠海康即將迎來婚禮四周年。這四年,小兩口不僅感情和諧,日子也過得蒸蒸日上。談起自己的甜蜜人生,這位90后女青年感慨說,是零彩禮成就了自己一門好姻緣。
胡敏和惠海康同在甘肅省慶陽市合水縣的鄉鎮工作,婚前經濟并不優渥。一提到結婚,彩禮就成了兩家人繞不開的話題。
“一喪三年緊,一婚十年窮”,這是西北農村流行的一句口頭語。在甘肅慶陽,人們談婚論嫁離不開彩禮習俗。由于彩禮節節攀升,不少家庭因為高價彩禮致貧、返貧。

惠海康回憶說,2017年自己結婚時,丈母娘在彩禮問題上松了口,他以“零彩禮”辦了婚事。
與“因婚借貸、婚后還賬”的人相比,惠海康和胡敏不僅擺脫了世俗的偏見,而且卸掉了生活的負擔。經過四年的奮斗,小兩口攢了一筆積蓄,經常四處旅游。
丈母娘劉培霞說,相比彩禮輕重,他更看重女婿才干高低。“很多子女婚后因為彩禮起摩擦、鬧不和,如果他們不幸福,父母反而還要投入更多。”她說。
有彩禮和沒彩禮,到底有啥區別呢?
“婚后生活一目了然。”西華池鎮黨委副書記董小蕾說,背負高價彩禮的新婚家庭,雖然表面風光,實際卻掏光家底;而倡導零彩禮的新人保全了“里子”,憑借打拼來的積蓄,有人甚至選擇去大城市安家立業。
在過去“養兒防老”觀念驅使下,農村男女比例失調,助推了高價彩禮需求。“老一輩人常說,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每當女孩出嫁,父母希望獲得一筆豐厚的彩禮,作為養老積蓄。”合水縣西華池鎮嚴溝圈村村民姜軍說。
對于鄉村婚嫁觀念的改變,段家集鄉鄉長王楠深有感受。自從國家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抵制婚嫁陋俗就成了鄉村社會治理的重點。為創造文明鄉風,王楠等基層干部更注重把法治與自治、德治相結合,通過發揮紅白理事會的作用,向百姓宣傳《民法典》,“女性也有贍養老人義務”的觀念被人接受,一些陳舊觀念逐步扭轉。
“高價彩禮問題其實是經濟問題,越窮的地方,彩禮反而越高。”董小蕾說,只有真正提高群眾收入,才能進一步壓縮彩禮高漲的空間。大力發展產業,實現鄉村振興,根本上解決這個難題。為此,近年來西華池鎮重點發展蘋果種植、奶山羊養殖等產業,持續幫助群眾增收。

合水縣天兆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工作人員正在分揀雞蛋。新華社記者李杰攝
如今,合水縣的山川溝壑中各類養殖合作社鋪展開來,待業青年勞務培訓更是遍地開花,特色產業林立讓返鄉青年也能一展所長。董小蕾說,村集體經濟弱化這個“老大難”問題得到緩解,彩禮需求才會一步步降下溫來。(完)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