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10月25日電題:精準對接相攜“雙贏”——蘭州鑫源現代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扶貧觀察
新華社記者王朋
1年前,習近平總書記給“萬企幫萬村”行動中受表彰的民營企業家回信,鼓勵他們“心無旁騖創新創造,踏踏實實辦好企業,合力開創民營經濟更加美好的明天”。
這1年來,蘭州鑫源現代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立足肉羊、木耳等特色產業與貧困地區精準對接,累計帶動5000多貧困戶發展肉羊產業,1000多貧困戶依靠木耳產業穩定脫貧。產業對接更加精準、企業與貧困群眾“雙贏”利好持續釋放等新變化,讓企業更有信心深耕貧困地區市場、助力脫貧攻堅。

10月22日,尹建敏(左)在生態循環農業產業園向員工了解葡萄生長和管理情況。新華社記者王朋攝
蘭州市紅古區紅古村村民白鳳英像“上班族”一樣,每天都要到村上的生態循環農業產業園工作。過去,由于家里缺地、婆婆多病,白鳳英一家陷入貧困。2016年,得益于鑫源農業的幫扶,她和丈夫在公司農業園區上班,每月收入超過6000元,順利脫貧。
白鳳英說,起初怕不適應上班,來了之后發現,園區里發展的肉羊、葡萄、櫻桃等全是老百姓擅長的產業。
“貧困地區發展產業關鍵要‘接地氣’。”蘭州鑫源現代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尹建敏說,一直以來,企業不斷探索利用自身優勢和當地資源稟賦求得共贏,使投資產業與貧困地區對接更加精準。“當地有世代養羊的傳統,再加上光照足、溫差大的自然優勢,發展肉羊和特色種植農業有廣闊市場前景。”
通過產業精準對接,企業扶貧目標開始向深貧區聚焦。去年以來,鑫源農業將產業深入到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和定西市漳縣。通過“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合作方式,在東鄉縣建成運營年出欄量1萬只的兩個肉羊、種羊養殖場,吸引貧困群眾在養殖場就業和發展肉羊產業;針對貧困地區農村留守婦女勞力閑置狀況,分別在東鄉縣和漳縣建成運營64畝、50畝黑木耳種植產業園,吸納340余名貧困婦女在家門口就業,平均月收入3000元以上。

10月22日,尹建敏(中)在蘭州市紅古區的生態循環農業產業園向員工了解多肉植物培植情況。新華社記者王朋攝
企業與貧困群眾的利益聯結機制更加成熟,企業和貧困群眾“雙贏”利好持續釋放。截至目前,企業已帶動3萬多農戶受益,幫助農民增加收入900多萬元。企業肉羊和種羊年出欄量超過3萬只,今年投產的木耳生產基地年產量超過10萬斤。
“當前脫貧攻堅進入到攻克貧中之貧、提高脫貧質量的關鍵決勝階段,對民營企業在探索農業發展和參與精準扶貧提出了更高要求。”尹建敏介紹,他們投資農業將不局限于規模的擴張,要在特色農產品品牌打造、鄉村旅游等方面積極拓展,深化三產融合。下一步,將在紅古村打造一個集鄉村文化、旅游觀光和體驗為一體的綠色生態園區,與貧困群眾共享發展成果,深耕貧困地區市場潛力。
“我們不會滿足取得的成績,將會以更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貧困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尹建敏說。(完)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