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改革開放新地標
——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全媒體采訪團走進蘭州新區
在蘭州新區的核心區,有一片面積2.86平方公里,以綠色圍網圍起的特殊區域——蘭州新區綜合保稅區。
“自2015年12月24日正式封關運營以來,已累計超過300家企業在這里注冊,累計完成超過100億元進出口貿易額。”12月16日,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全媒體采訪團來到蘭州新區采訪時,蘭州新區商務旅游局局長助理段旭基告訴記者,如今,蘭州新區綜合保稅區的進出口貿易額已經占到蘭州市的40%、全省的15%,成為全省對外開放的重要引擎。
開放,是歷史賦予蘭州新區的神圣使命。
在全國19個國家級新區中,以“向西開放的重要戰略平臺”為重要定位的,只有蘭州新區。
不沿海、不臨邊,地處內陸蘭州新區如何突破自我,建立向西開放新格局?
“通過搭建‘一區一港一口岸’對外開放平臺,蘭州新區已成為全省開放平臺最多、開放層次最高、貿易最便利化的地區。”段旭基說,自2012年獲批建設國家級新區以來,蘭州新區就把搭建對外開放平臺作為持續擴大對外開放的突破口,一方面不斷完善綜合保稅區建設,另一方面積極強化中川國際航空港和中川北站鐵路的口岸功能。
“目前,中川國際機場已獲批運營進口種苗、進口冰鮮水產品及進境水果3個指定口岸,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商監管中心和進口肉類指定查驗場已正式投入運營,鐵路口岸正在積極申報進境糧食指定口岸和藥品口岸。”他說,全省85%的功能口岸和場所都在蘭州新區,為蘭州新區持續擴大對外開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不斷搭建開放新平臺的同時,蘭州新區致力于對外通道建設。
“截至目前,蘭州新區鐵路口岸中川北站已累計發運109列前往中亞、歐洲的國際貨運班列,開行范圍和密度逐年增大。”蘭州新區商投集團陸港公司總經理賈世東說,借助鐵路、航空優勢,這幾年,蘭州新區正不斷拓展“陸上絲綢之路”,編織“空中絲綢之路”,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
40年,改革與開放如影相隨。
而建設國家級新區的6年里,蘭州新區已成為我省不斷深化改革的試驗區。
在蘭州新區經十五路兩側,一座座西北地區最大的科技雙膜大棚在冬日暖陽的照射下,泛出魚鱗般的光芒。大棚內,“甘露”“紅顏”“雪里香”等優質品種草莓長勢正旺,五顏六色的玫瑰花香沁人心脾。
“這是蘭州新區農投集團投資22億元打造的蘭州新區現代農業示范園項目。”蘭州新區農投集團相關負責人王奉軍說,這些大棚總面積超過了24萬平方米,單個大棚面積達到7000多平方米,采用了先進膜技術和智能控制系統,規模居西北地區之最。
農投集團,一個蘭州新區成立不到兩年的國有公司,何以揮出如此手筆?
答案正是改革。
為推進國資國企改革,著力發揮引領支撐作用,2017年,蘭州新區將61個區屬及部門所有國有獨資及控股參股公司,按照業務分類整合為市政投資、現代農業等6大集團公司,并成立石化產業集團,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實現企業與管理部門脫鉤。
此舉一出,企業由小而散變為大而專,職工積極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企業動力十足。
“2018年底,7大集團的營業收入預計將突破26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和稅收實現倍數級增長,稅收收入占新區年度稅收超過10%。”蘭州新區有關負責人表示,通過改革,國企已成為蘭州新區發展的重要支撐。
在蘭州新區,改革的烙印顯現在各個方面。
通過管理體制機構改革,蘭州新區構建了“新區管委會——園區管委會——鎮(街道)三級管理架構”,機關部門及事業單位內設科級機構由301個縮減為147個,壓縮51.2%,有效解決了管理體制不順、機構設置審批不統一、政出多門、管理層級多、職責交叉、效率低等問題,政府管理效能大幅提升。
通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蘭州新區將干部身份由公務員、事業單位、聘用制三種混崗變為參公聘用制一種身份,薪酬由公務員、事業、聘用三種標準調整為聘用績效工資一種,實行績效考核結果與收入分配、職務升降、崗位調整、職稱競聘、評先選優、人員辭留“六掛鉤”,干部職工干事創業熱情得到極大激發。
……
堅持深化改革,持續擴大開放,如今,蘭州新區動能十足,正成為隴原大地的新地標。(記者劉健)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