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祁連山遠景 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攝
2017年7月20日,中辦、國辦公布《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的通報》。作為祁連山生態破壞涉事地的干部和企業代表,兩位受訪嘉賓認為,“猛擊一掌的警醒”讓各地關停整肅態度更加堅決,綠色發展轉型目標愈加明確。


一個市長和一個企業掌門人,曾經的交集更多是監管和被監管,檢查和被檢查。因為祁連山生態環保問題的浮出水面,兩個人之后的經歷既沿著之前的脈絡,又變得“不同尋常”。
2017年7月,中辦、國辦關于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發出通報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包括甘肅省3名副省級干部在內,已有上百人因祁連山生態破壞問題被問責。

記者:首先有個問題問黃市長,兩辦“通報”下來之后,您當時的心情或者說內心是什么樣的。
黃澤元:中央對祁連山生態破壞問題發出了措辭非常嚴厲的通報,我自己的心情概括起來四個字,第一是“愧疚”,第二是“警醒”。我們反思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是在四個方面,有明顯的差距。
黃澤元:四個差距導致祁連山生態整改不力

聞斌:環保設施欠賬太多
作為土生土長的張掖人,張掖巨龍鐵合金有限公司的掌門人聞斌回想企業當初的行為,無異于飲鴆止渴,覺得自己無顏面對家鄉父老。聞斌說,晚上電話響起都是一次“心驚肉跳”,怕相關部門來企業檢查,那種僥幸并沒有給企業帶來良好的收益,反而更糟。
祁連山生態整改鏡頭
記者:在兩辦的“通報”當中,張掖巨龍鐵合金有限公司也是同樣被點了出來,而且聞斌個人也是被刑事拘留30多天,這30多天對您意味著什么。
聞斌:這在我的人生當中是一次非常深刻的警醒,讓我深深地認識到,生態環保的紅線是不可逾越的,法律的底線是不可觸碰的。

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生態破壞現場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攝
從某種層面上講,被問責的黃澤元和聞斌他們是否能夠從內心真正接受、理解、落實“通報”,也從側面反映著祁連山整改是否能達到中央及社會的要求,能否真正還祁連山以安寧,能否讓綠色發展理念有效貫徹落實。

記者:圍繞著祁連山的開發,作為市長,現在回過頭來再想,之前為什么沒有自覺或者說沒有這種主動保護的意識,原因在哪里。
黃澤元:我想這是兩個問題。第一首先是思想認識問題,也就是大家意識不到祁連山生態保護的極端重要性,張掖地區在祁連山開發高峰時期有七百七十家礦山企業。第二個是發展階段的問題,在經濟非常落后的情況下,為了能夠增加財政的收入,增加就業,對這些礦山在沒有科學依據或者沒有做科學規劃的情況下,實施了一些大規模的開采。
黃澤元:現在進山幾公里就會有人攔住檢查
人與山、生存與發展、眼下與未來,讓黃澤元和聞斌這兩條軌跡不是交叉,而是重合。聞斌說,當初企業是在夾縫中生存,這個夾縫有兩層意思,一是落后產能在政策層面收緊、在市場層面收縮。另一種,是當時冶金行業的生產環境給不了工人應有的尊嚴,“即使去市里開個會,我們也坐在最后一排,因為我們的工作服上都是灰塵”。
彼時,黃澤元也把目光投向巨龍鐵合金有限公司。

記者:除了“通報”之外,有什么事或者什么場景,是您現在感觸最深的。
黃澤元:祁連山被中央通報到現在一年多時間,這一年多當中我們進行了力度非常大的整改,這個過程中有許多場景歷歷在目,也有許多事情刻骨銘心。我要講的就是巨龍鐵合金這件事,因為巨龍鐵合金的偷排偷放造成嚴重污染,那個畫面是非常觸目驚心的。
這個企業我去了十幾次,最后反復聽取各方面的意見,企業也有了整改的決心,最后我們定下來,這個企業按照最先進的技術、最高的標準,實施環保改造,讓它達標。我想讓這個企業從一個破壞環境的典型,變成一個清潔生產的典型。
黃澤元:我們挨了最重的板子 我們也得到最大的支持
一年前,西北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祁連山,開始經歷近半個世紀來最大規模的生態環境整治,也開始進入半個世紀以來的“最安靜時期”。在張掖,我們看到了從“遮遮掩掩”到“主動揭短”,從“能保就保”到“堅決關停”,從“湊合發展”到“杜絕污染”的變化。





祁連山風光 新華社記者 任衛東攝
此前的三年時間里,新華社記者曾十五次踏訪祁連山,目睹了凍土剝離、碎石嶙峋、植被稀疏等多年累積的過度開發惡果。如今,作為祁連山生態環境整治的主戰場,張掖市礦山探采項目已全面關停,水電站新安裝攝像頭24小時監控生態水下泄情況,各類旅游項目都已停業整頓,在建項目全部停工。除了堅決關停退出保護區內各類違規建設項目,祁連山沿線市縣正在努力擺脫既有發展慣性,將綠色生產、綠色生活的理念融入未來規劃。
黃澤元開始當起了張掖綠色發展的“推銷員”。
黃澤元:用實踐證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聞斌說,整改后的企業排放持續達標,大煙筒沒了,樹有了;身上的灰塵沒了,進賬的效益多了。他每次經過廠門口,總感覺那里缺點什么,于是,讓人寫下醒目的十六個字。

圖為張掖巨龍鐵合金有限責任有限公司2017年6月(上)和2018年6月(下)的對比照片 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攝
聞斌:廠門口的十六個字看在眼里 記在心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生態環境的破壞之地到綠色轉型發展的受益者,張掖市用最新的一組數據,詮釋了這一科學論斷顯現出的強大活力。2018年1-9月,張掖全市接待游客2800多萬人次,同比增長25%以上,旅游綜合收入為180億元,同比增長32%。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全市接待游客近145萬人次,同比增長15%,旅游總收入8.7億元,同比增長20%。七彩丹霞、外星谷、亞洲離城市最近的濕地公園等景點名稱,已經成為旅游熱詞。
鳥瞰祁連覽四季
汲取深刻教訓,由亂到治,祁連山必將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典型樣本。這場“史上最嚴”問責風暴帶來的“綠色革命”,不僅需要“壯士斷腕”的決心,更要運用治理智慧,梳理矛盾、化解頑癥,完善綠色制度,樹立綠色導向,尋找綠色出路,實現綠色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