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穿用買貴的 和老師拉關系 孩子情緒低落
眼下,蘭州中小學校正式開學,學生們又將背起書包,走進學校的大門。被孩子“糾纏”了一個假期的家長們剛想放松一下心情,還不容他們喘息,又有新的問題出現了:不少孩子出現了情緒低落、恐懼的情緒。假期無憂無慮的生活與即將進入開學后緊張的學習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同時家長們各種各樣的擔心也陡然而生,有的家長甚至因為擔心孩子把自己的生活節奏都打亂了。這給許多家庭帶來了煩惱。面對孩子出現的“開學焦慮癥”,許多家長感到束手無策,家長們在尋因無果的情況下,不禁要問:孩子們這是怎么啦?老師認為家長們的愛子之心可以理解,但必須學會冷靜面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這個階段,對事不要太過于敏感,對孩子的事適應當把心放寬些。記者徐曉君文\圖
孩子情緒低落家長束手無策
新學期伊始,學生們又將背起書包,走進學校的大門。被孩子“糾纏”了一個假期的家長們剛想放松一下心情,還不容他有喘息,又有新的問題出現了:不少孩子出現了情緒低落、恐懼的情緒。假期無憂無慮的生活與即將進入開學后緊張的學習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反差。“馬上就開學了,我家孩子忽然這幾天變得不愛說話了,情緒特別低落,有時稍有不如意就發脾氣,也不知道怎么了。”“我兒子這幾天總說‘光明已然過去了,黑暗即將來臨’這種話,他還說放假期間是‘度日如秒’,開學后是‘度日如世紀’,每天唉聲嘆氣的。”“我家孩子這幾天是吃不下睡不著的,一點精神也沒有。”“我家孩子假期時有說有笑整天樂呵呵,這一想到要開學,立馬情緒低落焦躁不安。很乖的孩子,動不動就和我們頂嘴,誰提‘上學’,就跟誰急,真是愁死我們了。”……通過對蘭州市一小學的幾位學生家長的電話采訪,家長們都不約而同地講出了自家孩子臨近開學前的變化。家長們在尋因無果的情況下,不禁要問:孩子們這是怎么啦?通過采訪,記者了解到,“開學焦慮癥”是一種情緒障礙,出現在假期結束之后開學之始,是中小學生表現出的一種明顯不適應新學期學習生活非器質性的心理表現,心理學家稱之為“開學焦慮癥”。總結起來,“開學焦慮癥”有多種生理和心理上的表現形式。心理醫生認為這些表現都是人潛意識的心理防御機制將一些不愿面對的、不認同的、被壓抑的、不愉快的負面情緒轉換成一些軀體癥狀而造成的,并會持續一段時間。
別人家娃都學完生詞了
一般來說,新學期報到完就要包書皮,這會讓很多家長忙活好一陣,而對蘭州的張女士來說,比起包書皮的繁瑣,更讓她郁悶的是面對今年比較短的寒假,“別人家的孩子都學生詞了,自己的娃娃沒學啊,真讓人擔心”張女士向記者道出了自己的擔憂。原來,張女士的女兒在城關區一小學上學,老師在放假前就已經提前發了新書,并且給學生上了一點新課,不過讓張女士萬萬沒想到的是,新學期報到一回來,女兒就告訴她,她的同桌已經把上半學期的語文生詞全部學完了,而且還買了專門的描紅本,字都練了一遍。“想想好恐怖,我們班一些家長從一年級就給孩子報了輔導班,寒假里也不放過,給孩子專門練字,搞得還沒開學,就感覺一股壓力襲來。”張女士告訴記者,自己下午就到新華書店,給女兒買了一摞子輔導書。“這學期學習時間短,我覺得我一個大意,女兒就一下子和別人拉開了差距,我得趕快給她加油,我現在感覺要得‘開學恐懼癥’了。”
“其實開學恐懼不僅會出現在孩子身上,也會出現在家長的身上”七里河健康路小學校長黃榮稱。他告訴記者,每年開學前和考試前是“接線”最多的時候,所以開學恐懼不是新問題,家長不用過于焦慮,其實很多學校從上學期開始就已經做好這一學期的預案,老師們會合理有效地安排學習進度,幫助孩子一起完成這一學期的學習任務。
想跟老師拉關系開小灶
張星(化名)是蘭州一私企副總,由于去年一直在天水上班,沒有空閑照料孩子,今年好不容易將工作調到了蘭州地區。他打算和剛上小學一年級孩子的班主任拉拉關系,彌補一下過去的遺憾。張星告訴記者,上半學期一直沒時間管孩子,平時都是孩他媽管娃娃。他已打聽到孩子班主任的電話和家庭住址,正在考慮以什么樣的方式跟老師“拉關系”。張星坦言:“我家寶寶比較調皮,希望老師多照顧,多給機會。”至于怎么樣讓老師能夠關照自己的孩子,張星說自己已經制訂了三套“方案”,一是老師來家訪時熱情接待,并準備一些禮品;二是在開過家長會后跟老師“照個面”,然后是登門“造訪”;三是如果前兩次都被老師拒絕,就在教師節的時候借節日給老師送上一些小禮物表表心意。他對記者說:“小學首先要給班主任老師留下好印象,以后主科老師也得搞好關系,畢竟小學和幼兒園不一樣,小學是要學知識的,哪科差了都不行。”
“都快開學了,人家孩子都會讀書看報了,我兒子還把自己當小朋友。”采訪中,劉女士告訴記者,去年她好不容易給孩子擇到一個好學校,但聽說其他家長“很有遠見”,早早就開始培養孩子,劉女士擔心自己的孩子今后跟不上,想方設法給孩子“開小灶”:“開學后,我和他爸爸都很著急,因為我們看到很多小孩都很厲害,100以內的加減法根本不在話下,而且又是學鋼琴又是學圍棋的,有的孩子已經能說一口流利英語了。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我們找來了一些小學試卷,每天讓孩子做數學題,還教拼音和漢字。”
感覺自己帶孩子像“打仗”
3月3日是蘭州中小學生開學的第二天,宋女士早晨6點就起床給兒子做早飯,晚上下班后輔導作業,兒子睡著了,還要把他當天學的內容和第二天要學的內容,全都看一遍,越看越焦慮,晚上不到12點睡不著。這是小學正式開學后,一年級家長宋女士的生活狀態。“我覺得自己已經得了‘焦慮癥’,我這么急,孩子一點不著急,真是氣死人了!”
宋女士的兒子原先在上幼兒園時由爺爺奶奶接送,但上了小學她認為自己帶比較好,能給孩子培養好習慣。于是,她每天按照食譜來給孩子做早飯,有葷有素,有主食有水果,忙完早飯已經快7點,讓孩子起床后吃完飯,她再騎電動車送孩子去學校。小學一年級沒什么太多的書面作業,也就是寫幾個拼音和數字,但口頭作業要求挺高。“我普通話本來就不好,這拼音孩子自己拼得不對,我也糾正不了,第二天上學,老師課堂上提問,他怎么能得到星和表揚呢?”
為了讓兒子學得好,宋女士4點半下班,以往有什么事自己還會加點班,現在恨不得早點走。“前幾天領導讓我出差去學習,我也拒絕了,我還想請年假在家帶孩子呢。”但讓宋女士感到懊惱的是,孩子絲毫不理解她的苦心,每天記不得老師說的作業,有時什么也沒做,就告訴她,全都完成了。“我的生活就像在‘打仗’,而且是看不到勝利的那一種。”宋女士說。
家長“迷失”了自己的生活
新學期開始,一些家長的心卻平靜不下來。“哎,我算是徹底迷失了自己的生活……”家長張女士告訴記者,開學后兒子算是步入正軌開始上學了,原以為生活從此就可以按部就班,但她卻發現自己錯了,開學后一二天就把人忙得團團轉,她除了要接送兒子上學、放學之外,還要惦記著家長會、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孩子的功課……“上午惦記著中午吃飯,下午想著接他放學,晚上回家了還得趕緊問他一天的表現,我現在都快神經衰弱了。”
家長李女士告訴記者,前些天她把女兒果果送去了幼兒園,當天,送孩子的不僅有她和愛人,公公、婆婆也堅持要送孫女,在學校大門口,果果在里面嚎啕大哭,爺爺奶奶在外面淚流滿面,就因為不讓他們在上課時間去看孩子,兩位老人還和她直鬧意見。記者了解到,開學后一些家長還沒有適應這種新的生活狀態,家長們對孩子的方方面面都感到擔心,他們的焦慮情緒遠比孩子要嚴重得多,有的家長甚至已經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
花1000元錢買書包,給孩子撐門面。這樣的家長并不是個例,采訪中,一些家長坦言,過年后家長在給孩子準備上學用品和穿戴時講究都不少,總覺得這是孩子的第一步,不能比其他孩子差,于是書包、文具甚至吃穿等都成了攀比的焦點。而另一位家長則表達了不同的看法,認為這種相互攀比的心理容易讓孩子將關注點放在外在和物質上,而不是自我成長和自我努力上,容易使孩子形成攀比甚至依賴。同時也容易讓孩子“欲望”喪失,所有的東西孩子沒有要,家長就都已經滿足了,讓孩子缺少“我要,我努力,我幸福”的過程。
家長應冷靜面對
“家長的不當做法和心理暗示很容易加劇孩子的入學不適。”蘭州一位小學老師說。據分析,“入學不適”心理表現主要有:一是缺少心理準備。家長對小學生活的錯誤描述會讓孩子背上精神包袱,擔心上學就是跟人比,易讓孩子產生恐學情緒。二是生活準備不足。家長沒有讓孩子調整生物鐘,不少孩子還是想睡就睡、想玩就玩,這樣開學后孩子很容易起不來、上課坐不住。三是合作意識淡薄。一些孩子養尊處優慣了,時時都以自己為中心,在新環境中易發生“交往危機”。家長要想避免“開學焦慮癥”,當務之急是幫助孩子轉變角色,讓孩子對小學生活充滿向往,有步驟地調整孩子的心理狀態和生活規律,共同解決好孩子上學銜接時的不適應,而不是用成人的視角,越俎代庖做上述“工作”。
要解決“開學焦慮癥”,家長要學會解自己的心結,把學校生活的特點搞清楚,掌握學校生活的規律,學會與老師溝通,對自己的孩子充滿信心。七里河區西站小學張全慶校長說,學校在一年級師資配備上往往注重均衡性,“所謂的好班或差班其實是家長的一種心理訴求,就學校而言,要對全體學生六年的發展負責,要遵循教育的公平性。學校對一年級老師的配備,一般強調三點,即責任心、愛心和耐心,老師要特別有耐心,對學生習慣的培養要有經驗,所以在老師的調配上會特別考慮新生心理上的需求。”
家校配合盡快融入課堂
對于家長們的這種焦慮情緒,教育專家、七里河區健康路小學校長黃榮稱,對孩子保持一顆平常心,按照現在的家庭構成,不僅這些孩子們都是獨生子女,就連他們的家長本身也都是獨生子女居多,盡管這些家長普遍接受過高等教育,但在教育孩子方面卻沒有經驗可循,一個明顯的表現就是對孩子百依百順,對孩子遇到問題過于敏感。”他建議家長們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面對孩子遇到的問題時可能就不那么焦慮了。面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問題,家長普遍過度關注孩子的行為表現,而缺少深層次的分析,結果,家長給孩子的不是孩子需要的,孩子需要的家長可能沒有照顧到,家長的過度敏感傳遞到孩子身上則是一種比較消極的情緒,家長不要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對孩子過度憂慮,要相信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能夠適應,要通過潛移默化的引導教育孩子。
黃校長認為,要想讓學生盡快融入課堂,安心地學習,需要教師和家長共同配合,缺一不可。他表示,學生因為年齡特點的制約,不能及時地調整自己的狀態,教師的引導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在交流方面,教師要用自己抑揚頓挫的語言,生動地吸引學生,甚至要加上自己的肢體語言來感染學生,尤其是第一個星期,對學生親切和藹更能喚醒學生沉睡的心靈,多問候,多鼓勵,多指點。其次是讓學生動起來,休息了一個假期的學生如果只是被動地傾聽,時間一長必然覺得無趣。尤其是高年級的學生更是越聽越懶,所以在課堂上讓學生親自演示、示范、表演、小組活動……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互動性,提高課堂效率。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