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地處黃河之濱,是甘肅重要的煤電能源基地之一。近年來,這個曾經“風吹石頭跑、四季難長草”的老工業基地,綠化和水面面積不斷擴容,綠色生態“畫卷”越繪越美。
從高處俯瞰,占地10萬多平方米的沁川湖公園像一塊碧玉,鑲嵌在平川主城區。平靜的水面倒映著藍天白云,目之所及一片蔥翠。

這是航拍的沁川湖公園部分景觀。(受訪者供圖)
當地人介紹,沁川湖水域過去是一條垃圾遍地的旱沙溝。“現在看,就像開了美顏濾鏡一樣。”市民張靈茜說,她最近常和朋友們相約到此晨練,累了就在涼亭休息。
平川區資源能源富集,年產煤炭近900萬噸。過去,粗放的資源開采方式導致當地出現采煤沉陷、生態惡化等問題。
“以前,大風一吹就黃沙漫天。騎自行車出門,卻只能在風沙里推著走。”張靈茜說。
這幾年,除對企業進行脫硝、除塵、脫硫等超低排放改造外,平川區還因地制宜,打造了多個“三季有花、四季見綠”的城市公園,讓居民走出家門就能享受綠色“福利”。

張靈茜(右一)等居民正在晨練。(新華社記者程楠攝)
去年,平川區城市綠化覆蓋率已達39.85%,人均公共綠化面積17.75平方米。伴隨城市“綠肺”持續擴容,當地居民的幸福感不斷提升。
張靈茜說,現在離開她居住的小區,步行10多分鐘就能到達沁川湖公園,沿著健身步道,再步行大約500米還能到達平川公園。“公園連公園的感覺很棒。”
從單一景觀到綠植遍地,多個公園和水面的綠色擴容在平川已成為常態。目前,平川區已建成人工水面10萬多平方米,城區綠化覆蓋面積840多萬平方米。
“以平川公園為例,目前,我們已完成新增綠地面積4500平方米。下一步,我們計劃再將這個公園的綠地面積擴大到22萬多平方米。”平川區園林所所長劉懷鵬說。
在平川區主城區,西有響泉沙河,東有大水頭沙河,中有黃水溝沙河穿城而過。平川人因地制宜,將三條沙河作為城市生態建設屏障,串聯起貫穿全城的綠網和水面。
“以自然沙河建造綠帶,平川已建成平川公園、沁川湖公園等多個公園,并打造廣場綠地6萬平方米,15分鐘‘健身圈’建設已初具規模。”劉懷鵬說。今年,當地已開始了總面積28萬平方米的鳳凰臺生態體育公園和兒童公園的建設,讓廣大市民“推窗見綠,出門進園”的體驗更佳。

這是航拍的沁川湖公園部分水面。(受訪者供圖)
從去年開始,平川還將公園綠地建設、沙河治理和水系連通等融入總面積45萬畝的國家儲備林建設中。“這不僅為國儲林項目擴容6萬畝,還同時美化了家園。”平川區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黃興多說,老煤城開啟“綠呼吸”,也讓居民體會到城市生活品質的穩步提高。
平川的綠色擴容嘗試也是甘肅持續加強生態保護的重要實踐之一。去年,甘肅全年完成造林343.49萬畝,人工種草203萬畝,均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記者程楠、趙偉宏)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