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多年后,當我再次回訪大源村時,還是在嚴寒季節。我用一張張老照片,將當年在冰天雪地里求學的少年帶回夢想開始的年代,用一份份珍貴的回憶,陪伴他們開啟春天的旅程。

在桂林市全州縣蕉江瑤族鄉大源村,8歲的鳳濤(左)和同學們走在放學回家的路上(2012年1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在桂林市全州縣蕉江瑤族鄉大源村,孩子們在老師和家長的護送下,走在放學回家的山路上(2011年1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在桂林市全州縣蕉江瑤族鄉大源小學,師生們在教室里上課(2011年1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桂林全州縣是廣西的北大門,大源村就坐落在該縣高寒山區的蕉江瑤族鄉大山深處。十多年前,我來到大源村,這里被冰雪覆蓋,大霧彌漫,我無法拍攝大源村的村容村貌,只留下一些孩子們在冰天雪地里求學的畫面。
當年帶我去采訪拍攝的村干部潘基林,對當時的采訪拍攝過程印象深刻,特別是孩子們過河的場景:孩子們需要踩著覆冰的大石頭過河,有時需要家長抱著,有時需要手腳并用才能爬過河面。
如今,在此前學生過河處附近,村民們已搭橋修路。如果不是有照片記錄,外人很難想象,河里散露的石頭,曾經是孩子們每天上學的必經之地。
坐落在半山坡上的大源小學,水泥路已經通到學校門口。校園砌起了圍墻,新種的松樹,已經長得比教學樓還高。

大源村村民鳳艷萍和愛人駕車送妹妹去鄉中心小學上學(無人機照片,2024年2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在桂林市全州縣蕉江瑤族鄉中心小學,大源村的孩子們在操場上玩耍(2024年2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看著十多年前拍攝的照片,大源村的變化讓潘基林感慨萬千。當時這里尚未修通水泥路,交通不便,大部分學生要在山路上徒步一兩個小時才能抵達學校,求學路上的艱辛令人動容。如今,大源村已經實現了屯屯通公路,家長可以用汽車或摩托車送孩子們上學。
村民說,時代進步帶來的巨變,像做夢一樣。

拼版照片:左圖為21歲的鳳艷萍在大源村家門口(2024年2月27日攝);右圖為9歲的鳳艷萍在大源小學教室里上課(2012年1月9日攝)。2023年,鳳艷萍結婚成家,在桂林市務工。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13年后,我找到了那個在冰天雪地求學路上滿臉凍紅的小女孩鳳艷萍。看著當年的照片,鳳艷萍一眼就認出了自己。她還是一樣的開朗勇敢,就像當年放學回家時,她主動走在隊伍的最前面。
如今21歲的鳳艷萍剛結婚成家,在桂林市務工。她說,當年的同學有的工作了,有的已經成家,更多的人還在讀書。各奔東西這么多年,她能聯系到的,也只有本寨的幾個人。
我說,建微信群,小伙伴們可以很快重聚。不到兩個小時,“大源小學二年級”班級群就聚集了20多人。
當我把老照片發到群里,同學們瞬間興奮起來。
“十多年了,從沒想到過會看到小時候的照片。”
“哈哈哈哈哈哈。”
“有我的照片嗎?”
……
正準備上課的大學生盤偉健說,“我下午滿課呢,突然整這一出”。
同學們爭相把老照片和現在的照片拼版,然后告訴我,這個就是他。
還有熱心的同學,把同學們的名字一一標注到照片上。

拼版照片:左圖為21歲的盤偉健在就讀的天津交通職業學院圖書館里學習(2024年2月28日,喇俊杰攝);右圖為9歲的盤偉健在大源小學教室里上課(2012年1月9日,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短短幾天,微信群的聊天記錄就達上萬條:哪個同學外號是什么,誰干過什么“囧事”,誰又“暗戀”誰,誰又偷偷到河里捉魚……
已經成家了的鳳小蘭說,感謝記者給我們留下珍貴的童年記憶。
此刻,一張張老照片,是一座通往記憶深處的橋梁,把他們帶回了那個盼望長大的年紀。
那份美好的純真,溫暖著前行的路。

拼版照片:左圖為21歲的梁玉鋒在就讀的西北民族大學圖書館前(2024年2月28日,史大全攝);右圖為9歲的梁玉鋒在大源小學教室里上課(2012年1月9日,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拼版照片:左圖為21歲的鳳濤在大源村家門口(2024年2月27日攝);右圖為9歲的鳳濤在大源小學教室里上課(2012年1月9日攝)。鳳濤目前就讀于廣西物流職業技術學院。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鳳艷萍和愛人駕車在冰雪初融的村道上行駛,送妹妹去鄉中心小學上學,她希望妹妹以后能考上大學,繼續完成自己的心愿。
在一千多公里外讀大學的梁玉鋒,在西北的大雪紛飛中拍了一張照片。他將這張照片和十多年前他在寒冬中學習的畫面進行拼版,隨后發給我。
在天津上大學的盤偉健也發來了他在圖書館學習的照片。

桂林市全州縣蕉江瑤族鄉大源村(無人機照片,2024年2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當年這些在冰天雪地里求學的懵懂少年,如今已邁向成熟堅強,為自己的美好生活而努力拼搏。
命運變遷,有圖相伴;時代巨變,以圖為證。
此次回訪,我終于等到了大源村霧散云開,并拍攝了這里的迷人風景——層層梯田、裊裊炊煙、潺潺溪流和條條村道。
(責任編輯: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