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3月16日電(記者呂雪莉 李琳海)“每一個碎片都有歲月的沉淀。我們修復的過程,仿佛和當年制作這些陶器的工匠,在進行一場跨時空的交流和對話。”青海省博物館文物保護中心主任李峰近日對記者說。在他面前,擺放著一件已經修復好的陶器。

這是喇家遺址博物館外景(1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呂雪莉 攝
位于青海省東部、黃河岸邊官亭盆地的喇家遺址,是中國已發現的唯一一處史前地震、泥石流、洪水等綜合災難遺址,被稱為“東方的龐貝城”。這里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發掘,因出土了大玉刀、黃河磬王、4000年前“世界第一碗面條”等而被廣泛關注。
2023年12月18日深夜,在中國西北的甘肅省和青海省交界地區發生一場6.2級地震,喇家遺址受到影響。喇家遺址博物館館長武秀蘭對當時的情況記憶猶新,地震當晚,她和同事冒著余震的危險趕到館內查看災情,并迅速向上級主管部門上報。

這是喇家遺址雕塑(1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呂雪莉 攝
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迅速響應,組織文博系統全力開展文物受損情況排查和應急搶救保護工作。
青海省文旅廳博物館與社會文物處處長張磊介紹,受損的68件彩陶經過清點后下展、打包、轉移。青海省博物館做了保護修復的方案,經專家進行評審通過,由青海省博物館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承擔修復工作。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出土文物保護部文博研究館員高志偉介紹,根據文物的受損情況,先做病害調查,對癥下藥,對每一件文物制定一個修復的方案。修復完成后,還要對每一件修復文物建立文物保護修復檔案。

這是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員在開展修復工作(2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呂雪莉 攝
張磊介紹說,文物修復是一個“慢活”,急不得。就拿點交接收來說,每一個文物碎片的個數都要數清楚。破碎最多的一個陶器成了80多片,光是點交就花了整整一天的時間。在這個過程當中,還要拍照留存,了解它破損的情況等。
記者了解到,文物受損程度不一,有的僅是有破裂缺損,有的都成了碎片。碎片大的如手掌,小的如指節般大小。“這種受損嚴重的修復就難在要將這些碎片進行拼對粘貼。”高志偉說。

這是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修復的陶器(2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呂雪莉 攝
據了解,中國陶器修復技術已很成熟。雖然受損文物中碎的很多,但是并沒有難倒這些“文物醫生”。他們依照真實性原則,達到遠觀一致,近觀有別。在修復過程中,不會故意做舊修復文物。
李峰介紹說,修復中,他們會參照文物原來的照片,依據器形的弧度、紋飾、茬口等,用紙膠帶、沙堆固定等方法進行修復。開始會有一個預拼接,等所有的碎片都拼上了,沒有多也沒有少,然后開始涂膠粘貼。并且,修復的每一個步驟都要實現可逆原則,每一道工序都要涂一層可逆層,為將來進一步修復打下基礎。

這是青海省博物館工作人員在檢查修復好的陶器(2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呂雪莉 攝
截至目前,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已完成8件彩陶修復,省博物館完成9件彩陶修復。
張磊介紹說,國家文物局對喇家遺址也高度關注關心,及時向青海省撥付文物搶險保護資金,并協調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陜西省文化遺產研究院、河北省文物與古建筑保護研究院、四川博物院赴現場核查情況,對災損情況進行評估,指導開展保護修復方案編制工作。
目前,地震受損文物搶救性保護工作正加緊開展,預計喇家遺址博物館全部受損文物將于今年八九月份完成修復。(完)
(責任編輯: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