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江天險寫傳奇

貴州省遵義市烏江鎮一景(4月1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烏江,長江上游南岸最大支流。兩岸奇山對峙,江中礁石嶙峋。86年前,3萬余紅軍扎竹筏、搭浮橋,突破波濤洶涌的“烏江天險”,取得長征途中第一個大勝利。
依然是這條河,已然舊貌新顏。五橋飛架“天塹變通途”,十級電站蓄能奔涌,“懸崖村”出山銘記不屈信念,“污江”變“清河”,又現“一江清水向東流”.
從“鹽油古道”到“黃金水道”,千里烏江百年滄桑,天險絕壁間鐫刻下色彩斑斕幾多傳奇。
“水馬”躍江,“英雄河”留下紅色傳奇
貴州甕安,江界河畔,矗立的紅軍搶渡烏江紀念碑,記錄著80多年前紅軍取得的那場勝仗。
這是鼓舞人心的勝利。1935年1月15日,紅軍機關報《紅星報》以《偉大的開始--一九三五年的第一個戰斗》為題,詳細記錄了搶渡烏江的作戰經過。
悲壯的湘江戰役后,中央紅軍從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至3萬余人,通道會議后,中央紅軍轉兵貴州。在西進貴州途中,紅軍內部圍繞“東進”和“北上”爭論激烈,前方烏江北岸國民黨重兵扼守,后有追兵圍堵,敵人妄圖把烏江變成“第二條湘江”.
然而,英勇的紅軍戰士在烏江沿岸群眾生死相依支撐下,砍竹子、扎竹筏、搭浮橋。1935年1月1日至6日,冒著敵人滾滾炮火,紅軍在甕安縣江界河、余慶縣回龍場、開陽縣茶山關三個渡口搶渡烏江,挺進遵義,為實現偉大轉折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烏江天險,浪急灘險、暗流涌動,紅軍為何沒有重蹈湘江戰役覆轍?
在甕安縣猴場鎮,一棟百歲四合院。
1935年元旦,中央政治局在這里召開猴場會議,作出《關于渡江后新的行動方針的決定》,進一步批判了黨內“左”傾錯誤,繼續準備渡烏江北上。紅軍總政治部還下達《關于瓦解貴州白軍的指示》,對敵軍開始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政治攻勢。
前仆后繼的共產黨人,在艱難困苦中實事求是、主動求變,這種精神猶如“燈塔”,指引著航行的方向。
在遵義市余慶縣大烏江鎮紅渡村,93歲老人王順昌珍藏的父親王義和一張黑白老照片訴說著答案--
照片上,王義和面帶微笑,肩膀上扛著一根又圓又粗的竹子。照片背面寫著:“王義和保留當年紅軍過烏江架浮橋蘭竹紀念。”落款是:遵義紀念館,1969年10月。
當年,紅軍用自己的言行贏得百姓支持:世上還有為窮人謀幸福的隊伍。烏江沿岸群眾主動砍竹子、拆門板、拿籮筐,幫紅軍扎竹筏、搭浮橋。
王義和與村里幾個人自愿去城隍廟幫紅軍打龍繩,紅軍渡江后,他留下兩根搭浮橋用的竹子,直到1969年捐獻給遵義會議紀念館。
“我父親說,神啦,神仙架橋都修不起來,紅軍一晚上架好,還過了千軍萬馬。”王順昌說,從那以后,當地人都喊竹筏“紅軍水馬”.
風險挑戰、挫折坎坷,擊不垮勇敢無畏的共產黨人;“水馬”躍江,邁過一個個“攔路虎”,迎來一片新天地。
“烏江為什么沒有成為‘第二條湘江'?因為紅軍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又回來了。共產黨人以優良作風把人民緊緊團結在一起,始終同呼吸、共命運。”遵義市長征學學會會長黃先榮說,“過去這是我們戰勝困難、克敵制勝的法寶,今天仍然是我們黨搞好各項工作,走好新的百年征程的強大思想武器。”
“五龍”過江,“黃金河”捕捉金色機遇
全長1044公里的烏江,橫穿貴州7個地(州、市)的47個縣(市、區),奔騰于大婁、武陵山脈之間,氣勢磅礴、峽灘踵接。因兩岸山體倒映水中,江水呈墨烏色,烏江就像一條烏青色的蛟龍,由西向東奔騰而去。
端午時節,烏蒙深處、烏江岸邊的化屋村里,游人如織。緊鄰烏江源頭水域的同心廣場上,身著民族服飾的苗族同胞對山歌、吹蘆笙,與游客們一起載歌載舞。
這個位于烏江源百里畫廊大峽谷的村寨,過去的名字叫“化屋基”,意為“懸崖下的村寨”.群山阻隔、險流環繞,這里曾被列為人類不宜居住之地。
“以前外出,都要翻過一個叫’手扒巖‘的幾十米高的懸崖,勉強站得住腳,手要拉著崖邊的樹藤、石縫才能避免摔下去。”說起以前村里的出山路,貴州省黔西縣新仁苗族鄉化屋村黨支部書記張玉芝很是感慨。
脫貧攻堅決戰也是一場改變命運的決戰。4年前,“化屋基”苗族群眾從懸崖下搬到了江邊的移民新村。依托秀麗的自然風光和特色民族文化發展旅游,2019年,化屋村所有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作為貴州第一大河,烏江從大山深處奔涌而出,注入長江。流域最高點海拔2900米,而河口水面僅為海拔136米,巨大的天然落差造就了“一座水電富礦”.
烏江的徑流量與黃河相當,成為我國第一條實行流域梯級滾動開發的河流。千里烏江、十級電站,青山綠水中串聯成線,總裝機866.5萬千瓦,源源不斷供給著綠色能源。
作為川東與黔東北的重要紐帶,烏江自古以來就是交通要道。古時從四川、重慶運送鹽,沿烏江逆水而上,進入貴州東部和湖南湘西;又將桐油、生漆、五倍子、木材等貴州土特產水運出境。這種生態延續千年,形成了一條歷史悠久的“鹽油古道”.
天塹變通途、高峽出平湖。20世紀60年代以來,川黔鐵路烏江大橋、川黔公路烏江大橋、貴遵高等級公路烏江斜拉橋、蘭海高速公路烏江特大橋和渝貴快速鐵路烏江大橋相繼在遵義市烏江鎮境內不到兩公里范圍內的烏江之上建成通車。
五橋飛渡烏江的壯麗景觀,成為“地無三里平”的貴州交通巨變的有力見證。
2014年,我國提出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貴州省被納入長江經濟帶規劃。烏江梯級電站上即將投入運行的“超級電梯”,又將幫助沿線群眾實現多年來“通江達海”的夙愿。
“鐵腕”治江:“生態河”實現綠色蛻變
烏江是貴州的“母親河”,以近四成的省內面積,承載著貴州一半以上的人口和經濟總量,是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最快,規模和影響最大的流域地區。
兩岸資源富集,烏江流域擁有我國最大的磷化工生產基地。曾幾何時,因工業的快速發展,烏江變“污江”,一度拉響生態“警報”,成為貴州八大水系水質達標率最低的河流。
烏江治理,難在治磷。34號泉眼治理就是一個生動的案例。
位于遵義市播州區烏江鎮的34號泉眼是一個巖溶泉,附近企業磷石膏廢渣產生的污水滲漏到地下,通過地下水系從34號泉眼集中涌出流入烏江。污染嚴重的時候,烏江鎮河段整個江面成了“米湯河”.
十多年來,貴州以34號泉眼為重點,痛下決心解決烏江磷污染難題,源頭治理、以渣定產;末端兜底、標本兼治。
“為了彌補’環保欠賬‘,企業投入可以說不計成本。”貴州磷化集團董事長何光亮說,企業投入34號泉眼的環保治理費用已超過10億元。
“進入汛期后,我們一直密切關注汛情和水位情況。”貴州磷化集團安全環保部環保主管梁禮強說,去年汛期,34號泉眼污水處理設施全系統開機,實現污水全部收集處理和達標排放。
烏江清,貴州水清。治理烏江是貴州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重要舉措。生態治理加快了烏江流域“騰籠換鳥”、調整產業結構的步伐。
為解決磷石膏廢渣帶來的環境問題,貴州全力推進磷石膏用于生產新型建材等資源化綜合利用,對新產生的磷石膏,在礦井下就地回填。
2018年,貴州出臺磷石膏“以渣定產”政策,化工企業消納磷石膏情況與磷肥、磷酸等產品指標直接掛鉤,倒逼企業提高廢渣綜合利用,加快轉型升級。
2020年,烏江干流水質首次達到Ⅱ類標準,“牛奶河”變成“清水河”,34號泉眼下游再現碧水東流、清波蕩漾。
紅軍搶渡烏江是激發斗志重塑信心之戰,如今,紅色“英雄河”正在努力打贏另一場“戰斗”:保護好烏江流域的綠水青山,才能贏得金山銀山。實施全面禁漁后,沿岸大力發展紅色旅游、綠色產業,讓退捕漁民沒有后顧之憂。
余慶縣大烏江鎮烏江社區漁民何文富上岸后,在紅軍突破烏江紀念園的游船上做水手,妻子參加了政府組織的廚師培訓,在鎮上開了個夜宵店,家庭年收入10多萬元,生活比原來還要好。
滔滔江水、驚濤拍岸,千里烏江奔涌向前,繪出一幅波瀾壯闊的時代畫卷。(記者李自良、王麗、李驚亞、李黔渝)
(責任編輯:陳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