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660mo"></ul>
  • <fieldset id="660mo"><input id="660mo"></input></fieldset>
    
    
  • <strike id="660mo"><input id="660mo"></input></strike>
  • <fieldset id="660mo"></fieldset><ul id="660mo"></ul>
  • 內蒙古貧困旗縣全部“摘帽”

    時間:2020-04-19 16:56來源:大西北網 作者:新華社 點擊: 載入中...



      新華社呼和浩特4月19日電題:內蒙古貧困旗縣全部“摘帽”
      
      新華社記者于嘉、王靖、安路蒙
      
      脫貧攻堅戰場傳來捷報: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等20個貧困旗縣退出貧困縣序列——我國第一個成立的少數民族自治區宣告全面脫貧“摘帽”。
      
      
      
      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族自治旗中心鎮街景(無人機照片,2017年7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連振攝
      
      從茫茫林海到廣袤草原,從萬頃良田到戈壁沙漠,一項項脫貧攻堅舉措精準落地,一個個貧困地區生機勃發,一個個貧困家庭氣象一新。內蒙古自治區積極探索脫貧攻堅的新路子,一些貧困旗縣立足自身資源稟賦,發展綠色生態產業,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民族群眾靠手藝得收益,古老文化在傳承中迎來新生,老少邊窮的內蒙古開始大變樣,這里正奏響一支決勝脫貧、小康可期的奮進曲。
      
      
      
      內蒙古蘇尼特右旗洪浩爾敖包村的貧困戶王翠蓮在大棚里給櫻桃樹鋤草(2020年3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連振攝
      
      干部們當“主播”,貧困戶多賣貨
      
      春回大地萬物興。然而在赤峰市敖漢旗,往年春節前后就賣得差不多的敖漢小米,受疫情影響滯銷了不少,農民們著了急。
      
      
      
      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四家子鎮南大城村村民在收獲小米(2019年9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劉磊攝
      
      為推銷當地扶貧特產,敖漢旗旗長于寶君變身“帶貨主播”,走進電商平臺直播間,為家鄉小米代言。半個多小時直播,累計超70萬名網友觀看,6噸敖漢小米銷售一空。“旗長當主播,給咱們農民代言,給小米打包票,打開一條新銷路。”500多戶貧困戶放了心。
      
      線上銷售成為助力消費扶貧的重要手段。作為傳統農牧業大區,內蒙古及時抓住各大網絡平臺的直播助農計劃,越來越多領導干部走進直播間,為農產品代言,探索脫貧攻堅新模式。
      
      “咱們的馬鈴薯,倍兒脆,倍兒香,倍兒甜!”面對直播鏡頭,頻出金句的這位“主播”是烏蘭察布市副市長王心宇。為幫農民多賣農產品,他一邊介紹一邊品嘗,近12萬公斤馬鈴薯在直播期間被一搶而光。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化德縣七號鎮安業村村民在扶貧車間制作掃帚(2020年4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彭源攝
      
      烏蘭察布市地處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地上無草,地下無寶”曾是這里的真實寫照,深度貧困人口一度占全自治區的46.2%,農民主要靠種馬鈴薯、莜麥為生。近些年,當地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業,開創“烏蘭察布馬鈴薯”“陰山優麥”等農畜產品品牌,助力特色農產品實現線上銷售、走向全國。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化德縣新社村村民在種植“訂單燕麥”(無人機照片,2018年5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劉磊攝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平地泉鎮村民在扶貧車間加工拖鞋(2020年3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連振攝
      
      烏蘭察布市最后7個國家級貧困旗縣今年已全部脫貧,但當地“摘帽”不松勁。在王心宇等干部看來,助農直播有利于開拓更大市場,更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過去一年,還有大興安嶺南麓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興安盟大米成為“網紅產品”,興安盟盟委書記、各旗縣縣委書記在各大衛視、網絡平臺露臉宣傳,迅速打開全國銷路。目前,當地累計線上銷售大米超2000噸,銷售額超1000萬元。
      
      這些只是內蒙古產業扶貧的縮影。自治區還通過投入產業扶貧資金、發展優勢特色農牧業、建立龍頭扶貧企業利益聯結、加強消費扶貧等舉措,將貧困人口緊緊吸附在致富產業鏈上,真正促進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2016年以來,內蒙古通過產業發展帶動40.26萬人脫貧,占脫貧人口總數的48.9%。
      
      靠手藝得收益,古老文化“火起來”
      
      “當當當……”一大早,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族自治旗民族文化產業創業園內,傳出一陣小錘輕敲刻刀的脆響。建檔立卡貧困戶米格木爾坐在桌前,埋頭創作皮雕。大口吹掉皮渣,祥云圖案凹凸有致地呈現在褐色皮腰帶上。
      
      
      
      內蒙古鄂溫克族自治旗錫尼河鎮村民米格木爾在制作皮雕(2020年4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劉磊攝
      
      米格木爾家住鄂溫克族自治旗錫尼河鎮孟根礎魯嘎查,他身患殘疾,腿腳不便。當地就業局推薦他參加皮雕產業培訓。對于這次機會,他倍加珍惜,克服腿腳頑疾,刻苦鉆研皮雕。如今,他學有所成,制作的皮雕腰帶通過公司銷售,每月收入1700余元。“參加特色產業培訓,有了養活自己的工作,我從貧困的泥潭里掙脫出來了。”米格木爾說。
      
      
      
      內蒙古鄂溫克族自治旗居民烏云嘎介紹自己家制作的鄂溫克族傳統工藝制品太陽花(2017年7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連振攝
      
      鄂溫克族民族傳統手工藝在脫貧攻堅中煥發生機。在鄂溫克族自治旗民族文化產業創業園,還有達斡爾木雕、布里亞特食品、巴爾虎服飾等民族特色企業192家,囊括23項非遺傳承項目,去年為全旗近30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開展特色產業培訓。
      
      內蒙古不少貧困旗縣把民族文化打造成產業,培育出蒙古袍、蒙醫藥、笤帚苗、蒙古族刺繡等扶貧產業,帶動貧困人口“甩窮帽”。
      
      
      
      貧困戶在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扶貧車間內制作笤帚(2019年8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彭源攝
      
      2012年,丈夫遭遇的一場車禍打破了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王金蓮的幸福生活。丈夫昂貴的治療費用和兩個正在上學的孩子讓全家陷入困境。“感覺天塌下來了,這讓我們一家怎么活……”
      
      命運的翻轉發生在2016年,王金蓮一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同時,科爾沁右翼中旗將起源于清代的蒙古族王府刺繡打造為扶貧產業,建立扶貧車間,吸納貧困人口就業。
      
      
      
      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繡娘王金蓮在家通過手機視頻教授蒙古族刺繡(2020年2月27日攝)。新華社發(白俊華攝)
      
      三股線落一根針,小小繡花針上下翻飛,一會兒工夫,黑色的布綢上開出一朵粉白粉白的蓮花……2017年,王金蓮學習刺繡,第一次繡了一朵蓮花,掙了50元。她信心百倍,積極參加旗里組織的培訓,刺繡技術越來越嫻熟,扶貧車間給她的訂單也日益增多。
      
      2019年王金蓮靠刺繡掙了2萬余元,全家摘掉“貧困帽”。目前,全旗刺繡產業覆蓋超過170個行政村,參與人數2萬多人,其中貧困人口約3000人,貧困人口年均增收約2000元。
      
      
      
      在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刺繡扶貧車間內的工藝品展示區,前來參觀的游客在拍攝展品(2019年4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彭源攝
      
      在產業發展中,內蒙古多地通過合作社、集體經濟、公司制等形式,推動民族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創新化發展,積極謀劃精準扶貧、鄉村振興“一箭雙雕”。貧困群眾通過流轉土地、入股分紅、務工等形式從產業里獲益。
      
      家門口通高鐵,大草原連北京
      
      卓資山火車站,這座由北京前往我國西北地區鐵路線上的偏遠小站,歷經近百年滄桑后,在2019年末迎來從北京駛出的高鐵。這可把住在離火車站不遠的貧困戶劉太平高興壞了:“兩小時進京,日子真是一年一個大變樣!等疫情過去,我們一家一定去故宮、頤和園開開眼界。”
      
      
      
      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卓資縣易地搬遷房福安小區,貧困居民在小區里的扶貧車間編織汽車座墊(2020年3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連振攝
      
      劉太平與身患小兒麻痹癥的妻子和年齡尚小的女兒曾住在巴音錫勒鎮哈達圖村。那里溝壑縱深,交通不便,土房危房多,常住人口少。“種地養畜全靠我一人,一年辛苦到頭收入兩三千元,日子過得苦,沒啥盼頭。”他說。
      
      
      
      居民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卓資縣易地搬遷房福安小區內散步(2020年3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連振攝
      
      2018年,劉太平一家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搬到卓資山鎮福祥小區。社區給他安排清潔工公益崗位,保證他有一份穩定收入。同時,他還帶著妻子去編織汽車坐墊的扶貧車間學手藝。“我和妻子每月能編十幾套坐墊,收入2000多元。”劉太平說,女兒也在城里上了學,這樣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卓資縣易地搬遷房福安小區,今年在讀大四的王清在擦窗戶(2020年3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連振攝
      
      為讓2800多戶易地搬遷貧困戶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卓資縣在每個搬遷小區內建成一處扶貧車間,引進收納筐編制、汽車坐墊加工、服裝加工等勞動密集型企業,讓弱勞動能力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就業。
      
      特別是高鐵開通后,前來考察、投資的外地企業多了,離鄉發展的年輕人回來得也頻繁了。目前,全縣正加緊新建擴建多個勞動密集型企業,創造更多就業崗位。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卓資縣十八臺鎮村民在當地金雞產業園區廠房內分揀雞蛋(2020年3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連振攝
      
      內蒙古自治區成立的地方——興安盟烏蘭浩特市,位于大興安嶺南麓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曾經,鄉村缺少產業,發展缺乏人才,成為當地脫貧難題。
      
      
      
      周海南在內蒙古興安盟烏蘭浩特市義勒力特鎮蒙雀養殖專業合作社照料孔雀。養殖孔雀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2018年5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彭源攝
      
      然而,環境秀美、田園靜謐、作物優質是優勢,當地在開展扶貧工作中,開發出可認購稻田的“開心農場”以及供參觀、馴養和工藝品展銷的孔雀園等扶貧平臺,吸引不少外地游客自駕觀光,也讓更多客商前來考察合作,這里也不再讓人覺得落后、偏遠。
      
      截至目前,全區貧困發生率由2013年底的11.7%下降到0.11%,3694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當交通漸漸變得四通八達,內蒙古開始邁開步子,敞開懷抱,外來投資逐漸增多,不少人返鄉創業,呈現“孔雀向北飛”的生動景象。
      
      在奔向小康的道路上,前方并非坦途,這場硬仗尚未完勝。內蒙古自治區還有未脫貧人口1.6萬人,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各級政府正逐人逐戶精準施策,對有勞動能力貧困人口,做到產業發展項目全覆蓋、到村到戶;對弱勞力貧困人口,通過發展小種植、小養殖、庭院經濟和公益崗位就業等方式,增加收入;對無勞力貧困人口,通過資產受益和社會保障兜底實現脫貧。










     
    (責任編輯:張云文)
    >相關新聞
  • 兩部門:確保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需改造的危房今年6月底前全部
  • 火神山醫院場地平整工作已全部完成
  • 北京保障房資格申請取消全部紙質證明
  • 【邊疆黨旗紅】聯合黨委促發展 內蒙古首個“摘帽”國貧縣的新
  • 從“黃色沙漠”到“綠洲銀行”的蛻變 內蒙古庫布其沙漠治理為
  • 一天24小時,內蒙古在發生什么?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99久在线精品99re6视频| 在线私拍国产福利精品|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国产精品1区2区|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 日韩精品国产自在久久现线拍 | 漂亮人妻被黑人久久精品| 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不卡| 国产精品毛片无遮挡高清| 色欲久久久久久综合网精品| 国产人成精品香港三级古代|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ⅴ大香|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嫩草影院| 精品福利资源在线| 一夲道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三级草久国产|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麻豆|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亚洲人成色777777精品| 97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二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久久久 | 2048亚洲精品国产| 乱人伦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香蕉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宅男自| 免费精品视频在线| 日本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老司机福利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电影| 日韩夜夜高潮夜夜爽无码| 这里只有精品视频在线|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看| 亚洲福利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老司机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99人妻| 91在线视频精品| 国产亚洲精品一品区99热|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 | 精品调教CHINESEGAY| 3d精品重口littleballer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