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660mo"></ul>
  • <fieldset id="660mo"><input id="660mo"></input></fieldset>
    
    
  • <strike id="660mo"><input id="660mo"></input></strike>
  • <fieldset id="660mo"></fieldset><ul id="660mo"></ul>
  •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如今的南泥灣,與往年又不一般

    時間:2018-01-29 15:40來源:大西北網 作者:湃新聞 點擊: 載入中...
      澎記者陳興王發自陜西延安
      
      【專題】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領航新征程
      

     
      南泥灣作為農墾、軍墾文化的發祥地,如今正在經歷又一次巨變。視頻記者朱偉輝陳興王視頻編輯曾怡文(03:14)
      
      從馬坊到九龍泉,從八路軍炮兵學校舊址到三五九旅旅部舊址,從拓荒屯田艱苦歲月到自力更生大生產運動……
      
      從荒蕪人煙到“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陜北好江南,南泥灣作為農墾、軍墾文化的發祥地,如今正在經歷又一次巨變。
      
      打小聽著爺爺和三五九旅在南泥灣“戰天斗地”的故事長大,南泥灣留給周盛的第一印象卻是從一碗香菇面開始的。這位“80后”鄉鎮干部,追尋著爺爺當年足跡,放棄在城市工作機會,選擇回到南泥灣。
      
      “我來到這里,剛好趕上見證并參與南泥灣的第二次巨變。”2018年1月18日,陜西省延安市寶塔區南泥灣鎮副鎮長周盛站在當年三五九旅開墾的稻田間說道。
      
      南泥灣鎮鎮長黑學良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2017年開始,南泥灣進行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建設中突出“紅色南泥灣,陜北好江南”主題,走紅色文化產業加紅色培訓產業,以及農墾、旅游、休閑產業模式。
      
      不久后的南泥灣,將被打造成為一個集“中國紅色體驗式培訓示范基地和黃土高原農墾生態旅游基地”等于一體的5A級景區。
      
      三五九旅往事
      
      85歲的張金龍能清晰記得,小時候給南泥灣拓荒的三五九旅戰士送飯的日子。
      
      張金龍家住南泥灣鎮南泥灣村,背靠黃土梁開了四孔窯洞,其中有兩孔就是當年三五九旅開的。張金龍患病臥床已十年,屋里屋外多由老伴侯秀珍打理。
      
      聊起三五九旅浩浩蕩蕩開進南泥灣拓荒屯田、大生產時候的事,張金龍總能講上幾句。當年那些經歷似乎還歷歷在目。
      
      當年張金龍12歲,父親劉寶宰任三五九旅九團九連連長。1941年陽春三月,大地剛解凍復蘇,三五九旅的戰士們高唱著“一把鋤頭一枝槍,生產自給保衛黨中央”的戰歌,開進荒無人煙的南泥灣。
      
      幼年的張金龍跟著父親一起到了南泥灣,做做飯、打打雜,給開荒屯田的戰士們送送飯。短短一兩年時間,三五九旅硬是把荒蕪的南泥灣變成了“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陜北好江南”。
      
      1961年,侯秀珍嫁給張金龍后,公公劉寶宰時常給他們講三五九旅的故事,久而久之,侯秀珍也熟稔于心。當了13年村委會主任、2年村黨支部書記的侯秀珍漸漸成了三五九旅在南泥灣拓荒屯田、大生產運動和南泥灣精神的宣講員。
      
      每逢清明節,侯秀珍要帶著鎮上400多名小學生前去烈士陵園掃墓祭奠。在那里,她一次次給孩子講述三五九旅當年在南泥灣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事跡。
      
      侯秀珍記得公公劉寶宰講,三五九旅剛到南泥灣時,遍野沙柳荒山,“川地里荒的連人都進不去,沒吃、沒喝、沒地方住”。戰士們白天砍沙柳開荒種地,晚上開窯洞宿草棚,條件非常艱苦。
      
      沒有房子住,戰士們就用樹枝搭草棚、挖窯洞;沒有鞋穿,就自己動手編織草鞋;沒有勞動工具,就到處找廢鐵自己造;糧食不夠吃,用米糠、豆錢錢、野菜充饑,甚至到百里以外的延長等地去背糧。“小米加步槍,一邊開荒一邊還要打仗”。
      
      雖然地處陜北黃土高原溝壑區,但南泥灣不同于陜北其他地方,九龍泉的水終年不絕,涓涓流淌;豐富的水資源和平川地,造就了南泥灣似江南般的盛景,不僅能種旱地小米,還能水地稻香。
      
      侯秀珍說,經過開荒,南泥灣“山有山地,旱有旱地,有種小米的地、有種玉米的地、有種水稻的地”,大生產運動的第一年就解決了溫飽問題。
      
      “那時候雖然艱苦,但戰士們干勁十足。”侯秀珍笑著說,她還記得公公講的一個真實的故事,當時有位叫郝樹才的戰士,以一天開荒四畝二分三的成績被毛澤東親切地稱為“氣死牛”的勞動英雄。后來大家都在說“牛拉犁犁一天地給累死了,郝樹才還在那挖地”。
      
      當年的南泥灣
      
      三五九旅開進南泥灣,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讓原來的荒原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
      
      南泥灣副鎮長周盛的爺爺周福祥曾是三五九旅的一名戰士,親歷了大生產運動。周盛聽著爺爺的故事長大,從小就對南泥灣充滿感情。周盛說,記得小時候父親第一次帶他回到爺爺曾經戰斗過的地方,留給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南泥灣獨有特色的一碗香噴噴的香菇面。
      
      南泥灣香菇面制作方法就源起當年大生產運動,當時一位叫李沖的廣東中山人隨三五九旅到南泥灣屯墾時做出制作出來,這也側面反映了當年南泥灣的豐饒。
      
      侯秀珍告訴澎湃新聞,她家門前公路邊的那片稻田就是當年三五九旅開墾的。聽公公講,1942年,三五九旅到南泥灣的第二年,就開始養牛、養羊、豬一些家畜。有了牛,耕地效率得到提高;有了羊,就用羊毛紡織衣物,還有了羊奶喝。
      
      1942年7月,朱德在《游南泥灣》一詩中寫道:“去年初到此,遍地皆荒草。夜無宿營地,破窯亦難找。今辟新市場,洞房滿山腰。平川種嘉禾,水田栽新稻。屯田初告成,戰士粗溫飽。熏風拂面來,有似江南好。”
      
      1943年,賀敬之、馬可創作的著名歌曲《南泥灣》,反映當時經過三五九旅大生產運動后的南泥灣“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盛景,將南泥灣稱作“陜北好江南”,歌曲歷經數十載,將南泥灣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傳唱至今。
      
      到了1944年底,三五九旅一萬多人實現了每人養一只羊、兩人一頭豬、十人養一頭牛。在從事農業生產的同時,紡織廠、被服廠、造紙廠和兵工廠等二十多家小型工廠在南泥灣陸續開辦,還成立了專門的運輸隊和軍人合作社。
      
      侯秀珍說,最初時候,南泥灣到延安的公路還沒有通,戰士們往延安送余糧,35公里的路,都是戰士們趕著驢馱著糧,再自己背著糧去延安。
      
      據統計,在大生產運動中,1941年,開荒1.12萬畝;1942年,開荒2.68萬畝;1943年,開荒10萬多畝;到1944年底,南泥灣開荒種植面積已達26萬多畝。
      
      相關資料記載,到1944年,南泥灣收獲的糧食達到37000石,實現了“耕二余一”甚至“耕一余一”,并于當年向陜甘寧邊區政府繳納公糧10000石,創造了中國歷史上首次軍隊向政府繳納公糧的奇跡。
      
      “連架打、簸箕揚、牛踩場、心不慌。”這是1958年,侯秀珍隨家人從河南老家來延安投靠親戚,到了南泥灣看到的景象。在她的記憶里,南泥灣的土地一直都是旱澇保收,從來沒有“跌過年成”。
      
      侯秀珍回憶,到上個世紀80年代,因為無節制地開荒種地,讓南泥灣的生態環境惡化。曾有十幾年間,每逢雨季,山上的黃泥被雨水沖到稻田里,地里厚厚一層淤泥,要種稻子先還得把淤泥挖出來。
      
      黑學良也提到,大生產運動結束后,南泥灣呈現出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陜北江南風格。但是,當時大生產運動對植被破壞比較大,上個世紀50、60年代,南泥灣森林覆蓋率只有35%。
      
      如今的南泥灣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新時代的南泥灣迎來了第二次巨變。
      
      1月18日上午,澎湃新聞走進南泥灣,八路軍炮兵學校舊址原來殘破的一排排校舍窯洞已更換新門窗,庭院打掃的干干凈凈;中共中央干休所舊址紅磚褐瓦,面貌一新。現有革命遺址和重要紀念地陸續在進行維護修繕,景區游客服務中心、新建大生產展覽館等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
      
      沿南泥灣主路303省道延壺路(延川縣至壺口瀑布),一側是曾經三五九旅開墾的1500畝稻田,目前稻田除了本身經濟價值外,還作為觀光稻田展示給前來參觀學習的游客,游客可以在這里參與農業生產活動,親身體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大生產運動。
      
      南泥灣處于西安—黃帝陵—南泥灣—壺口—乾坤灣—梁家河—延安—照金的旅游大環線上,距延安市區35公里,延安新機場約20公里;303省道延壺路穿境而過,包茂高速南泥灣出口下高速也僅10公里路程。
      
      便利的交通,旅游環線的形成,給南泥灣發展也帶來了新的契機。
      
      “南泥灣的發展有三大優勢。”黑學良介紹,一個優勢是紅色文化資源優勢,第二個優勢是生態資源優勢,第三個優勢就是南泥灣的品牌優勢。
      
      作為中國農墾、軍墾事業的發祥地,南泥灣現存有八路軍炮兵學校舊址、中共中央干部休養所舊址、大生產展覽館、毛主席視察南泥灣舊居、馬坊烈士紀念碑、九龍泉烈士紀念碑、九龍泉飲水亭、三五九旅旅部舊址、點將臺舊址、北京知青林、中國農墾紀念林等眾多紅色旅游景點。
      
      氣候和生態環境方面,南泥灣不同于其他陜北黃土高原地區,這里氣候濕潤、森林茂密,擁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通過近年來實施退耕還林,南泥灣的生態得到恢復。現在南泥灣森林覆蓋率可達87%,林草覆蓋率可以達到93%。
      
      2014年12月,南泥灣被國家林業局批準為陜西延安南泥灣國家濕地公園建設(試點)。
      
      2017年6月,南泥灣紅色文化小鎮項目建設正式啟動,小鎮規劃控制面積21平方公里,以南泥灣鎮區為核心區,東北至金砭西,西北至高坊學校,桃寶峪西至中共中央干部休養所舊址,北至山體山脊線,南至三臺莊水庫及周邊山體。
      
      黑學良說,按照統一規劃建設,南泥灣要突出“紅色南泥灣,陜北好江南”這一主題,走紅色文化產業、紅色培訓產業,和農墾、旅游、休閑產業發展模式。計劃3到5年時間,“用我們南泥灣精神,通過艱苦創業,把南泥灣打造成為中國革命圣地,紅色旅游目的地;打造成為中國紅色體驗式培訓示范基地和黃土高原農墾生態旅游基地”。
      
      “我們最終目的是要把南泥灣打造成國家級5A景區。”黑學良表示,要實現游客到南泥灣“過路游”變為“過夜游”,把南泥灣建設成為紅色旅游的精品、休閑度假的勝地。
    (責任編輯:張云文)
    >相關新聞
  • 澳門“一國兩制”事業進入新時代(慶祝澳門回歸20周年)
  •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 新作
  • 安徽守護一方好山好水(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
  • 凝聚奮進新時代實現民族復興的磅礴偉力
  • 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
  • 安徽 隆起內陸開放新高地(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产精品婷婷午夜在线观看 | 亚洲A∨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久久久精品2019中文字幕2020 |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 | 婷婷射精av这里只有精品| 亚洲另类春色国产精品|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 | 国产精品影音先锋|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在线|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看|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码专区|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国产|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22|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99| 老司机精品福利在线| 日韩毛片在线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日韩精品久久久肉伦网站| 日韩精品极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日韩视频中文字幕精品偷拍| 日韩不卡手机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精品| 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国产精品福利片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无码精品免费专区| 久久国产精品只做精品|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毛片| 日韩精品真人荷官无码|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成人| 99re6这里有精品热视频在线| 91久久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素人搭讪在线播放| 久9热视频这里只精品18|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