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隨著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邁進,中國經濟正在開啟新的時代。央視《新聞30分》從今天起推出系列報道《中國經濟的歷史跨越》,今天播出第一集《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
又到年終盤點時,在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預測經濟走勢的研究人員,卻發現用了二十多年的宏觀預警指標失靈了。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專家 潘建成:我們看到現在的宏觀預警指標體現了中國經濟是偏冷的,不怎么樂觀的,事實上今天的經濟是相當正常的,我們可以看到另外一個圖,這個企業家對于當前形式的判斷,認為正常的比重達到歷史的最高點。這兩個反差說明這樣一個模型來預判未來,已經力不從心了,我們需要改變我們的方法。
那么,中國經濟究竟發生了什么?來看這樣幾組數據,今年前三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從2011年的44.4%快速上升至2017年前三季度的52.9%;超過三分之二的經濟增長來自消費,而不是投資和出口;與此同時,制造業技術升級、產業結構高端化的發展特征愈加明顯。
中國經濟在變,對于這個重大變化,黨的十九大的報告給出了一個全新的判斷: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同時提出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新任務,“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劉世錦:提出這個三大變革啊,也就是說我們在這么三個方面啊,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也還有不少突出的矛盾和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才能夠過好這一關。
圍繞著質量變革,中國正在展開一場從理念、目標、制度到具體領域工作細節的全方位變革,在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研究人員正在構建一個新的宏觀預警體系,減少工業、投資指標的比重,加大新動能、以及反映服務業、消費的指標比重。在國家統計局,在推出新動能指數不久,一個新的統計指標--綠色發展指標即將發布,和GDP不同的是,這個指標體系包含了生態保護、增長質量、公眾滿意程度等幾十個指標。對經濟的衡量從速度轉向質量。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 毛有豐:構建新的指標體系,就是要樹立新的風向標,引導各地由單純追求速度,向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轉變。
圍繞著效率變革,改革將著力破除制約效率提升的各種體制機制障礙,打破行政性壟斷、推動要素價格的市場化,加快實體經濟、金融、對外開放等領域的效率提升。
圍繞著動力變革,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正在從傳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就在不久前,國家批準建立6大國家研究中心,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加強創新能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劉世錦:質量變革可以說是主體,效率變革是主線,動力變革是基礎,這個三者之間形成一個合力,就是最終要提高全要素生產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