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在京開幕當天,一幅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國畫擺放在人民大會堂東大廳。
本次對話會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以來首次與全球政黨進行高層對話,也是世界政黨交流史上的首次全球政黨領導人盛會,對話會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美好世界:政黨的責任”為主題,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歷史意義、時代意義和全球意義。而這幅恢弘巨制,正是為了紀念對話會的召開,專門請中國當代11位一流國畫家聯袂創作的名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美好世界》的國畫作品。

各國政黨政要紛紛在國畫的右側留白處簽字。
2017年12月1日下午,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在人民大會堂開幕,來自120多個國家的政黨和政治組織的領導人參加開幕式,聆聽習近平總書記題為《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的主旨講話。
當參會嘉賓步入人民大會堂東大廳時,這幅巨型國畫位于正對面,因而格外引人注意。各國政黨政要紛紛在右側留白處簽字。

此幅集合花鳥與山水的中國寫意畫長11.2米,高2.06米。畫面主體上層綿延遠山,描繪泰山勝景,象征中國精神;右側旭日東升,朝霞滿天,象征地球村的朝氣蓬勃和一派和諧盛世景觀;畫面的底層山石林立,石間花開正盛,絢爛多彩。

而這幅創意來自62年前的《和平頌》的國畫作品展現人類命運休戚與共、各國人民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因而也被認為是新時代的“《和平頌》”。
《和平頌》: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話
說起新時代的“《和平頌》”,作為中國藝術史、外交史、文化交流史上的名作和佳話的《和平頌》的創作背景必須要提一提。
上世紀50年代中期,美術創作與國際、國內政治密切相關是一個顯著的藝術現象,1953年朝鮮戰場停戰、1955年4月的萬隆會議都擴大了中國的國際聲譽。1955年6月22日至25日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召開世界和平大會,中國成為被邀參會的主要國家,郭沫若以世界和平理事會副主席身價應邀與會。
中國政府對此次世界和平大會十分重視,派出了由各界知名人士組成的45人代表團,茅盾任團長,陳叔通、廖承志任副團長。周恩來總理在6月7日為代表團做重要講話時指出:“在大會上,新中國以什么樣的面貌登上世界舞臺,讓世界人民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藝術、思想等成為籌備工作的任務之一。”
郭沫若、廖承志、楚圖南一起商定,為響應美國著名畫家安東·里費勒吉爾“讓世界著名藝術家通過他們的藝術而對世界和平大會做出貢獻”的提議,決定速請中國當代著名的、具有民族氣節的書畫名家齊白石、陳半丁、何香凝等14人合作,以和平、友誼為主題創作巨幅彩墨畫《和平頌》。歷時10天完成創作,并由郭沫若題寫“和平頌”三個大字。

作品在世界和平大會現場展示,征服了來自五大洲愛好和平的各界人士。由于《和平頌》在世界和平大會的巨大影響,1956年4月27日,世界和平理事會決定將1956年度的國際和平獎授予齊白石先生。
《和平頌》被譽為“拉開了文藝外交的帷幕”,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各界人士對中國畫的認知。《和平頌》的創作,以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巨大的國際影響力以及14位大師強大的藝術感召力和作品本身獨特的藝術魅力,成為中國藝術史、外交史、文化交流史上的名作和佳話。
新時代的“《和平頌》”
雖然藝術作品代代出新,但在藝術中傳遞和平、在和平中推動合作的心愿,不僅代代不變,而且會代代相傳下去。由此,《和平頌》創作62年后,創意來自《和平頌》的國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美好世界》驚艷亮相。
只不過,這次國畫亮相的地點不是赫爾辛基,而是中國北京。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主辦此次對話會的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獲悉,為弘揚對話會主題,打造會議亮點,彰顯文化自信,充分展現中國內外政策理念蘊含的豐厚文化底蘊,經商中國美術家協會,借鑒62年前的《和平頌》創意,邀請中國當代公認的一流國畫家聯袂創作了這幅國畫作品。這幅作品已被印制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的請柬上。
借鑒《江山如此多嬌》
另據《中國藝術報》報道,《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美好世界》由中國美協組織完成,中國美協邀請了當代著名美術家張立辰、郭怡孮、杜滋齡、詹庚西、郭石夫、吳悅石、劉大為、馮遠、王明明、何家英等11位畫家,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徐里擔綱總策劃同時參與創作,吳悅石擔綱了此幅畫作的構圖構思及小稿繪制并題寫跋語。
徐里在接受《中國藝術報》采訪時介紹說,立意之先,大家想要創作一幅既能體現中國精神、中國氣派、中國面貌,表現全世界共存共榮、和諧相處,又能代表中國當代創作實力的中國畫作品。經過多番討論,這幅作品的具體表現題材由各國國花構成,為了與1955年的《和平頌》拉開距離,選用泰山作為遠山做配景,借鑒傅抱石、關山月創作的《江山如此多嬌》,在畫面的右上側再配以冉冉的旭日東升,象征中國共產黨十九大之后的欣欣向榮與旭日下世界大家庭的蓬勃生機。
今年11月,所有畫家開始著手創作,針對畫作的構圖和表現元素,11位畫家進行了三次討論。集中討論后大家基本取得了一致意見,國花的選擇以五大常任理事國、“一帶一路”主要沿線國家、金磚成員國等為主,且遵照五大洲兼顧的原則,遠山以最能代表中國精神的泰山為原型進行勾勒,構圖基本尊重吳悅石所繪草稿,略有調整。
畫作首先由郭石夫開筆,在畫面中央繪制大寫意牡丹,劉大為創作了向日葵、椰棗等,張立辰繪制了荷花,郭怡孮繪制了金達萊、毛蟹爪蘭,杜滋齡繪制了遠山,詹庚西繪制了玫瑰,徐里繪制了銀蕨,吳悅石繪制了山石、太陽,王明明繪制了肯山蘭……
大家迅速鋪設開來,不到三天,一幅中國畫巨制已初顯壯觀,40個國家的33種花卉樹木躍然紙上,象征著五大洲世界大家庭和平共存,以藝術的形式闡釋對話會主題,體現了中國的文化自信,也讓與會的外國政黨領導人充分領略了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深厚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