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網訊 2016年9月17日晚8點,由中共蘭州市委宣傳部主辦的“文化蘭州·全民共享”公益項目系列活動《金城講堂》在蘭州音樂廳隆重開講。本次講堂特邀著名作家、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先生主講,莫言先生以《講述中國與對話世界》為主題,讓蘭州市民零距離領略文學大家風范。
甘肅省委常委、蘭州市委書記虞海燕致歡迎詞。
莫言說,描寫人性是文學作品的主要內容,講故事的人也是故事中的人。寫一個人要了解一個人,寫一個村要了解一個村,寫一個縣要了解一個縣,寫一個國家要了解一個國家。
莫言說,黃河下游很缺水,上游的鄉親要節約用水。

2016年9月17日晚,莫言蘭州演講。 賈笑云 攝

2016年9月17日晚,莫言蘭州演講。 賈笑云 攝

2016年9月17日晚,莫言蘭州演講。 賈笑云 攝

甘肅省委常委、蘭州市委書記虞海燕致歡迎詞。 賈笑云 攝

2016年9月17日晚,莫言蘭州演講現場。 賈笑云 攝

2016年9月17日晚,莫言蘭州演講現場。 賈笑云 攝
1988年,莫言第二次來到蘭州,與作家賈平凹留下過一段佳話。28年后,莫言又一次來到蘭州,為蘭州觀眾講述中國故事。“今天我來到蘭州,如今的蘭州變得美麗高貴。”演講伊始,莫言就將自己的家鄉和蘭州連在了一起,“我始終認為,一座城市中心有河流過,必然是有靈氣的。在黃河上游的蘭州人民能更早地接受黃河帶來的靈氣,我的家鄉現在也喝著黃河水,我們是一家人。”
2016年9月17日晚,莫言蘭州演講。 賈笑云 攝
2016年9月17日晚,莫言蘭州演講。 賈笑云 攝
2016年9月17日晚,莫言蘭州演講。 賈笑云 攝
甘肅省委常委、蘭州市委書記虞海燕致歡迎詞。 賈笑云 攝
2016年9月17日晚,莫言蘭州演講現場。 賈笑云 攝
2016年9月17日晚,莫言蘭州演講現場。 賈笑云 攝
1988年,莫言第二次來到蘭州,與作家賈平凹留下過一段佳話。28年后,莫言又一次來到蘭州,為蘭州觀眾講述中國故事。“今天我來到蘭州,如今的蘭州變得美麗高貴。”演講伊始,莫言就將自己的家鄉和蘭州連在了一起,“我始終認為,一座城市中心有河流過,必然是有靈氣的。在黃河上游的蘭州人民能更早地接受黃河帶來的靈氣,我的家鄉現在也喝著黃河水,我們是一家人。”
對莫言來說,這三十年發生的事情太多了:1988年,由張藝謀導演的電影《紅高粱》獲得第38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1993年,由葛浩文翻譯的《紅高粱》英譯本在歐美出版,引起熱烈回響,被文學雜志《World Literature Today》評選為“1993年全球最佳小說”?!都~約時報》評論說,通過《紅高粱》這部小說,莫言把高密東北鄉安放在世界文學的版圖上。
2000年,莫言的《紅高粱》入選《亞洲周刊》評選的“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2011年,莫言長篇小說《蛙》獲得第八屆茅盾文學獎。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學院宣布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莫言“通過魔幻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莫言成為中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2012年12月10日晚,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莫言從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接過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證書、獎章及獎金。莫言在瑞典學院發表演講,主題為“講故事的人”。
莫言在蘭州音樂廳以“講述中國與對話世界”為主題展開演講。“作為一個小說家,是以講故事為天職的人。故事無非是愛恨情仇、無非是好人與壞人的矛盾,為什么讀者對這些基本類似的故事能產生興趣,是因為大家的寫作方式不一樣,如何把故事寫得像江南的園林一樣,曲徑通幽、別致曲折,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中國故事應該怎樣講?莫言給大家傳授了兩個秘訣。一是應該講什么,講歷史、講現實、講城市,甚至是講村莊、講個人,要從自己熟悉的人開始講述。其次,作為一個職業寫作者,要不斷地進步,應該從當下的生活深入下去。“‘深入生活’,這個作為口號,我是曾經非常抵觸的,年輕時候非常狂妄,寫作之初有資本,膽子大,憑著自己的想象力天馬行空。認為我一個沒怎么談過戀愛的人,寫愛情能比那些情場老手更老練。”莫言說,“現在回頭看看,還是太年輕?,F在創作素材慢慢枯竭,我寫五六十年代的人沒有困難,寫80后就非常吃力,再讓我寫90后、00后困難就太多了,他們跟我使用的語言、跟我的夢想的方向都不一樣。我做夢時常夢到村莊、田野,而現在的90后做夢經常夢到的是漫畫、穿越。我認為,像我這樣老調的作家不被淘汰,就要向年輕人學習,讀他們的書,與他們交朋友,深入下去,精準地體驗生活。”
讀者最期待的恐怕就是莫言的新作品了。針對這個問題,莫言說,“目前正在大量的進行之中,有好幾個小說都已經開了頭。有歷史戰爭類型的,這個是1987年和余華在一個賓館房間中構思的,寫了30年了,爭取把它寫出來呈現給讀者。此外,我還在《檢察日報》工作了十年,接觸了大量地相關線索,構思這個類似題材的。此外的半成品還有好幾個,話劇、戲曲劇本、小說等等,看看哪個先寫完。接下來,我應該做的就是盡量減少社會活動,安靜下來好好寫作,這畢竟才是作家的本職工作。”
莫言說,“我在領取諾貝爾文學獎時,我將自己定位為一個會講故事的人。之所以這樣說,除了我講了好多故事外,更重要的原因,無論用哪一種形式講故事,我們必須關注人性,所講述的故事必須直抵人內心深處。音樂家,用旋律在講故事,畫家在用色彩講故事,除了這些文藝工作者在講故事外,其實,我們的農民、我們的工人也都在利用自己辛勤的勞動講故事。”
莫言說,“細品這些故事其實都很有味道。我們小說家、作家要做的就是把這些故事匯總起來。這不外乎兩點,一個是講故事的方式,另一個是講故事的技巧。”莫言先生說,“除了這些必要的形式,歸根到底都是要關注人性。只有真正地去關注人性,才能講好故事,講好中國故事。”
對于學習講故事的人而言,中國故事應該怎樣講?莫言也分享了自己的經驗。一是應該講什么,講歷史、講現實、講城市,甚至是講村莊講個人,要從自己熟悉的人開始講述。其次,作為一個職業寫作者,要不斷的進步,應該跟當下的生活深入下去。“‘深入生活’,我在年輕的時候,對這個口號是非常抵觸的。我年輕的時候非常狂妄,寫作之初有資本,膽子大,憑著自己的想象力天馬行空。認為我沒見過大海,但我寫出來的大海比見過大海的人寫出來的更像大海;一個沒怎么談過戀愛的人,寫愛情能比那些情場老手更老練,現在回頭看看,還是太年輕。現在創作素材慢慢枯竭,我寫五六十年代的人沒有困難,寫八零后就非常吃力,再讓我寫九零后、零零后困難就太多了,他們跟我使用的語言、跟我夢想的方向都不一樣。我做夢時常夢到村莊、田野,而現在的九零后做夢經常夢到的是穿越。我認為,像我這樣老調的作家不被淘汰,就要向年輕人學習,讀他們的書,與他們交朋友,深入下去,精準的體驗生活。”
莫言,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東高密。著名作家,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代表作品有《透明的紅蘿卜》、《紅高粱》、《天堂蒜薹之歌》、《檀香刑 》、《蛙》、《生死疲勞》、《豐乳肥臀》等。1985年初,莫言在《中國作家》 雜志發表《透明的紅蘿卜》而一舉成名。1986年,莫言在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畢業。同年在《人民文學》雜志發表中篇小說《紅高粱》,引起文壇極大轟動。 1988年,由張藝謀導演,根據莫言《紅高粱》系列小說改編的電影《紅高粱》獲得第38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1991年,莫言在北京師范大學魯迅文學院創作研究生班獲得文藝學碩士學位。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學院宣布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莫言“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責任編輯: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