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網訊 海爾54億美元并購GE家電業務,有其對價的合理性。
此役并購,需要站在三個外因背景下衡量,即GE家電業務的利潤增長、行情變化和并購參與主體。三者缺一不可。用多維度的分析,才會得出客觀公正的結論:
并購GE對海爾來說,具有絕對的全球戰略意義,而且是一樁劃算的買賣。以海爾目前的市場表現,在美國及北美地區即使重金砸出54億美元,能媲美GE在美國乃至北美地區的規模、品牌認知和市場地位嗎?顯然不會。而用54億美元并購GE,卻可以讓海爾實現這一目標。
從這個角度分析,并購GE有助于海爾加快在北美地區的渠道和品牌建設,對海爾的全球戰略布局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當海爾與GE終究走到一起時,糾纏于54億美元并購價格的高與低沒有絲毫意義。
GE董事會對海爾的評價是,并非簡單地花高價購買標的。對GE而言,選擇海爾并非是因價高者得,而是因為海爾善于聆聽對方的需求,總體表現得到了GE董事會的推薦,這是勝出最重要的原因。
海爾和GE彼此不是依賴,而是信賴。GE的創新技術、海爾的互聯網思維和平臺模式,讓彼此可以走得夠遠,這是一樁非常般配的姻緣。
倘若沒有上述三大外因,即使27億美元的價格,海爾也未必會并購。不是海爾有多牛,而是一個成熟的、全球化的公司,不會做賠本的買賣,所有的并購一定是加分項而且將風險降到最低。這正是海爾多年的海外并購經驗。
價格是并購中最重要的一道門檻,而持續的利潤增長,是GE推高并購價格的外因之首。
外因之一:GE家電利潤增長推高并購價格
為什么一年前伊萊克斯并購GE時報價33億美元,如今海爾的并購價格是54億美元?
再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看看GE家電近幾年的表現。2013年GE家電業務銷售是57億美元,2014年為59億美元。
從EBTI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來看,GE在過去兩年內的這項利潤指標增長了47%,當然整體估值也要大幅增長。從可比公司來看,市場上的交易倍數在8.9-10倍之間。從可比交易來看,在8.5-10倍之間。而海爾并購GE的54億美元價格,目前按照EBTIDA來看是8.2倍,是在一個合理的范圍之內,跟可比公司和可比交易相比,都還要低一些。
構成GE家電基本價值增長點的要素是,GE家電是美國第二大白色家電供應商,市場份額僅次于惠而浦。
2014年伊萊克斯試圖以33億美元試圖并購GE,當時的環境和2015年不可同日而語。憑什么要求一個在過去連續兩年利潤指標增長了47%的企業,還要按當時的價格進行交易?
恐怕任何一個企業都會說“NO”。更何況,自2012年以來GE集團對GE家電進行了10億多美元的投入,對領先產品研發、生產設備改造進行了大力的投入。
因此,54億美元的并購價格并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站在GE家電近兩年自身發展的角度看,會發現這是一個合理并且相對偏低的價格,而非蓄意人為抬高價格。
外因之二:行情變化決定價格
行情來了,水漲船高。
美國家電業隨著經濟的轉暖而復蘇,GE家電享受到了經濟紅利。歐睿咨詢(Euromonitor)的分析顯示,中國家電市場2015年的增長速度只有1.6%,而美國市場在過去三年竟然有6.1%的復合增長率。
支撐GE家電業務走高的是,美國房價自2012年上半年以來持續上漲,隨著強勢美元的維持,更多資本選擇持有美國地產,同時美國35-44歲的主力購房人群和家庭已經開始上升,因此,美國房地產市場的增長也將拉動對家電的需求。
但這并非是一個新進入者可以享受到的紅利。海爾之于美國,是一個新面孔。借助并購GE,進入美國市場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式。
并購之后,海爾將獲得未來40年GE商標使用權,對海爾來說,未來將會產生很大的品牌溢價。GE品牌在美國消費者心目中是信譽和品質的象征,代表著美國的民族遺產與幸福。
在產品互補性方面,身為美國第二大家電品牌,GE最具優勢的是灶具產品,廚電品類豐富,產品優勢突出,而廚電灶具恰恰是海爾在美國的短板。這與海爾可形成互補。
GE家電是美國冰箱、洗衣機等多品類的市場翹楚,其技術創新體系和成果的價值,遠高于這些賬面資金。GE可以賦予海爾甚至整個中國家電產業的最大價值,是對于原創性科技成果的研發和引領能力,包括其在工業互聯網和智能制造方面的領先水平。
在渠道和物流互補性方面,GE在美國最有優勢的在于物流、分銷和安裝渠道(具有獨一無二的優勢)。尤其是GE在網絡、品牌和市場方面的能力,可以使得海爾在北美市場迅速實現戰略布局,提高競爭力。
事實證明,GE家電產品90%的銷售源自北美,而海爾在北美相對較弱,雙方在銷售地域方面將會有很強的互補性。
對海爾來說,這一并購于海爾國際知名度有巨大的提升,很多潛在的利益無法估量。
外因之三:從一對一談判到多家品牌參與
盡管早在2008年,GE就傳出消息聲稱要出售其家電業務,但在此后有實質接觸,并接近并購成功的只有伊萊克斯。
2014年9月,伊萊克斯與GE的并購漸進尾聲時,時任伊萊克斯總裁、首席執行官凱斯•麥克洛林對外公布這一消息時說:
雙方達成了33億美元的收購協議,這讓伊萊克斯在與全球頭號家電制造商惠而浦的競爭中追成平手。這項并購將幫助伊萊克斯進一步攻破美國市場,尤其是提升其洗衣機、冰箱和物流等業務,并且對其研發人才和創新也大有裨益。
至此,這樁并購達33億美元的家電合并案才被國際市場廣泛關注。美國科技網站TWICE采訪麥克洛林時,他說:GE在墨西哥頭號家電制造商Mabe還有48%的股權,而墨西哥也是我們目前相對薄弱的一塊市場。美國對我們來說具有重大的、歷史性的、非凡的意義,同時我們也打算增強我們的資產負債表,實現全球增長,并且把我們在新興市場的業務擴展三倍。
甚至麥克洛林對未來行業增長預計時認為,美國的人口還在增長,這就創造了剛需。長期的話,這個行業可以實現每年2%—3%的增長,那就很好了
這是伊萊克斯對并購GE的展望以及對美國家電行業的預沽。峰回路轉,受到美國司法部的影響,伊萊克斯與GE的并購敗北。
有消息稱,來自中國的海爾、韓國的三星和LG,德國的Bosch甚至傳說中的中國美的,都積極參與到GE并購案中。
如果說此前伊萊克斯與GE并購是一對一的談判,那么在后者出局之后,GE面對希望得到GE股權的就不僅僅是一家企業,從而徹底進入賣方市場。
從一對一談判到多家品牌參與,再加上GE自身持續的研發投入、穩定的客戶群、市場占有率和成熟的渠道,這些要素同樣推高了GE的并購價格。
最終海爾在并購GE中以54億美元競價勝出。這一收購對中國的企業來說非常具有想象空間。對正處于轉型中的海爾的產品升級、結構升級、技術升級都極具意義。
就并購本身而言,這是海爾國際化極具戰略意義的一步棋。糾纏于價格高與低沒有任何意義。錯過本次收購,就不僅僅是價格高低,而是還有沒有這種機會的問題,同時也意味著海爾失去了進入北美市場最好的機會。
事實證明,中國大型制造型企業國際化過程走過了很多彎路,在海外強推中國品牌幾乎沒有成功的案例,而并購是最好的辦法。
海爾的勝出在于擁有一支專業、全球化視野的管理團隊,強調的是研究收購的協同效應,考慮兩公司合并是否對投資者、用戶和員工都是最好的選擇,這是打動GE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價值遠比價格重要。有海外成功并購經驗的海爾,并購GE后或有持續的增長空間。前車之鑒是,在與新西蘭品牌斐雪派克的合作中,過去3年中其年復合增長率達到74%,有效地拓展了包括中國、北美在內的國際市場,還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僅研發團隊就增加了近百人,增長了38%。與日本品牌三洋的合作也是如此,激發出了員工更大的潛力,在并購第二年成功實現贏利。
海爾承諾將繼續投資在美國的業務以推動其增長,同時也不會因此交易帶來任何設施關閉或崗位流失。對GE團隊保持獨立運轉,保證公司獨立性。此外,會在公司設立獨立的董事會進行監督和指導,與收購斐雪派克模式一致。
當海爾在現場考察了GE的研發團隊、研發產品及改造后具有現代化能力的工廠,并和GE管理層、營銷、研發和物流的團隊進行交流時,GE管理團隊對未來的增長信心亦讓海爾充滿希望。
“并購GE,可以讓海爾在美國的白電市場上超過Electrolux(伊萊克斯)和其他對手,包括領頭羊惠而浦。”1月15日,針對海爾并購GE一案,美國《華爾街日報》刊文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