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58】
為“中軍帳”插上智能化翅膀
——記國防科大信息系統與管理學院總工程師、教授劉忠
指揮控制體系,現代戰爭指揮的“大腦”。
經過5年艱苦攻關,某重要指揮控制系統日前正式裝備部隊,為進一步提升我軍聯合作戰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撐。而為“中軍帳”插上智能化翅膀的人,就是我國指揮控制領域知名專家、國防科學技術大學信息系統與管理學院總工程師、教授劉忠。這位全軍“愛軍精武標兵”,在指揮控制領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引領作用的重大自主創新成果。
劉忠教授(右一)與學員在進行交流。光明日報通訊員 何書遠攝
強軍先強“中軍帳”
劉忠珍藏著一張照片——一位老軍人手撫一套軍事裝備笑開了花。“這是父親研制的火箭炮模擬系統,他是全軍優秀教師。”劉忠的話語中滿是自豪。
在父親的影響下,劉忠立志在國防科技領域一展宏圖,1990年從華中師范大學畢業后,就申請到原長沙炮兵學院工作。
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美軍集“指揮、控制、通信、情報”于一體的C3I系統令劉忠印象深刻。而當時,我軍炮兵作戰計算還局限在炮兵計算尺、計算器。劉忠在日記本上默默寫下:“強軍先強‘中軍帳’。我要將智慧和力量貢獻在戰斗力生成的最薄弱也是最核心的環節。”此后,他毅然將研究方向轉向軍事指揮控制系統,攻讀計算機系統軟件專業碩士學位、指揮信息系統方向博士學位,受命擔任“聯合作戰指揮控制先期概念演示系統”課題組組長。
2006年,劉忠接到建設信息系統工程重點實驗室的任務,這是我國唯一從事指揮控制研究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夙興夜寐,以室為家——3年過去了,劉忠和團隊秉承錢學森的系統工程思想,將深厚的理工科理論創新應用到指揮控制領域,創新性地提出了指揮控制組織體系模型,勝利完成了預定目標。
指哪打哪,關鍵在“指哪”
作為學者的劉忠,給人的印象總是溫文儒雅,但他身上也有著湖南漢子“霸得蠻”的性格。他用敢為人先的熱血豪情,推動著部隊指揮控制信息化建設的飛速發展——他帶領的“指揮控制組織設計與優化”團隊2013年入選教育部“創新團隊發展計劃”,成為軍隊院校指揮控制研究領域首支“國家隊”;他牽頭建設“作戰計劃系統技術”博士點研究方向,作為導師先后指導了10多名博士生。
信息化條件下的體系作戰強調以指揮控制為核心,將情報預警、力量運用、綜合保障一體化,從而實現作戰效能的倍增。有一次參加部隊演習,劉忠發現作戰、情報、保障等部門在計劃擬制時各自為戰、協同困難、時效性差。他清醒地認識到,信息化戰爭從發現到打擊的時間周期已縮短到分秒之內,如果計劃擬制還采用耗時低效的傳統模式,勢必造成“決策黑洞”。
于是,劉忠帶領研究團隊深入各級指揮所進行多輪調研,將戰場兵力、打擊效果、戰場環境影響等要素數字化,創新地提出了人機一體的聯合作戰計劃理論體系,成功研制出某型計劃系統。該系統一經使用,就彰顯出強大的優勢:人工需要幾天甚至一個月才能制定出的作戰計劃,在系統協助下速度提高了幾倍。“指哪打哪,關鍵在‘指哪’。指不對方向,威力再強大的導彈也只是個‘大鞭炮’。”一位指揮員感慨地說。
“年輕人有發展,軍隊才有希望”
熟悉劉忠的人都知道,“團隊”是經常掛在他嘴邊的一個詞。在榮譽和利益面前,他總是將年輕人推到臺前。“年輕人有發展,軍隊才有希望。”他將“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等研究經費全部用于團隊的科研與學術交流。
學術民主是劉忠的一貫作風。在某重大項目攻關中,博士生馮旸赫與作為總設計師的劉忠產生嚴重分歧。劉忠將分歧拿到會上公開討論,在馮旸赫證明了自己的技術路線更加有效后,劉忠便將其方案確定為該項目主導技術路線。他還讓馮旸赫擔綱某應用系統研制任務,使其成為該任務中唯一的“85后”主任設計師。
劉忠還推動成立了“學院基礎交叉研究中心”,為年輕人從事基礎研究提供制度保障,支持中心老師開展出國學術深造,聘請著名學者擔任中心講座教授,招收研究生來中心聯合培養。劉忠的指導和幫助,為青年教員和博士生搭建了快速成長的“天梯”。近年來,他們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軍事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