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網7月24日訊:據中新網消息,7月22日,記者從臨夏州、天水和定西市文化局獲悉,國家文化部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花兒、天水絲毯織造技藝、定西通渭影子腔、永靖生鐵鑄造技藝等榜上有名。
據了解,文化部部署開展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申報工作伊始,天水市組織專家對張家川花兒、天水絲毯織造技藝等項目進行科學論證,并最終決定申報。據介紹,第四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名單298項,新入選151項,擴展項147項。天水市兩個項目,張家川花兒作為傳統音樂、絲毯織造技藝作為傳統技藝入選。這也是天水市繼太昊伏羲祭典、秦安小曲、天水雕漆制作技藝、武山旋鼓舞、清水道教音樂、秦安女媧祭典之后進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的兩個項目。
廣泛流傳于張家川縣的“花兒”是先輩們在追求和向往美好生活中流傳下來的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其題材以表現愛情為主,也涉及到更多的領域乃至群眾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可分為情歌、生活歌、歷史典故歌、神話傳說歌、時代新歌等,表達感情純樸濃烈、熱情奔放、感人肺腑,具有樸素的風格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天水絲毯的編織工藝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歷經了許多藝人的不懈努力,上世紀70年代生產的工藝更繁復的絲織掛毯、地毯屢獲國際、國內大獎,絲毯這朵工藝美術的奇葩在天水得到發揚光大。
通渭影子腔是廣泛流傳于該縣平襄、常河、馬營、榜羅、華嶺民間的皮影戲音樂,相傳已有四百多年歷史,嚴格按照祖上“傳孫不傳子”之家規隔代相傳,是影子腔傳承的一種獨特的民俗現象;定西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定西剪紙內容豐富多彩,安定區內官營鎮的剪紙圖案藝術構成嚴謹細密,美觀大方;通渭講究“鑲窗”和“云子”;岷縣當地還流行一種堆花剪紙,將彩紙剪成牡丹、蓮花、百合花的花瓣、花葉,然后分瓣分層堆貼于窗口格紙上;岷縣“青苗會”組織根源于古代社會中與村落信仰管理有關的民間團體,古代社會,民眾習慣于從神佛的靈驗中尋求生產生活的安全保障,同時,“青苗會”還承擔著組織村民看護莊稼,以及維持村莊秩序的責任并最終發展成具有村落行政性質的民間組織。
臨夏州入選兩個項目分別是永靖古典建筑技藝和永靖生鐵鑄造技藝。據介紹,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永靖白塔木匠之手建造的古典建筑遍布西北大地,有敦煌大佛閣、月牙泉月牙閣、仁壽山古典建筑群、白塔山“四庫全書”文溯閣、天水伏羲廟先天殿、天水麥積山、平涼崆峒山古建筑、臨夏紅園和大拱北、張掖大佛寺、拉卜楞寺大經堂、青海夏瓊寺、塔爾寺、蘭州陸都花園飛云閣、蘭州文廟大成殿等等,都由白塔寺工匠勤勞的雙手,或重建、或新建、或補修,使一座座精美的古典建筑像雨后春筍般傲立于中華大地,聞名全國。永靖生鐵鑄造技藝,延續六百年的鑄造傳奇。600年前,一批鑄造工匠們從山西征發而來。他們在蘭州黃河岸成功鑄造了4根將軍柱,至今還屹立在蘭州黃河中山鐵橋邊。后來這批工匠的后人有一部分搬到永靖縣半個川的古城村。近年來,他們發揚祖傳技藝,使鑄造業由小作坊向規模化、專業化發展,工藝水平不斷提高。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