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一個城市比作為一個人的話,那么,基礎配套設施就可能是它的衣服,如果一個人不穿衣服,那可以斷定這個人肯定是有問題的。那么,如果一個城市恰恰缺少了基礎設施的配套,那可想而知,這個城市也一定是問題重重。就如坐落在七里河之南的晏家坪,在這2.91平方公里的區域內,生活著近3萬余居民群眾。別說其它的什么設施了,這里連最基礎的垃圾箱都沒有配套,垃圾“隨手扔”不僅臟了環境,也讓社區的清掃員們頭疼不已。
昨日上午,當記者來到晏中街時,幾名身著黃色馬夾的清掃員正在清掃道路。其中一名清掃員告訴記者,雖然他們每天隨時都在街上清掃保潔,但由于居民已經養成了“隨手扔”的習慣,他們前面剛掃過去,后面就有人扔垃圾。“這都比以前好多了,中院社區還在這條街放了一些塑料垃圾桶,沿街店面里的垃圾都進了垃圾桶,就是路人隨手扔紙屑等小垃圾,我們只能一遍遍地掃。”一名社區清掃員如是說。
一座漂亮的城市,當然大家都喜歡。但大家都希望它首先是座方便的城市,是座以人為本的城市,是座公共效率優先的城市。不然,再美的城市也是空中樓閣,一場大雨或者一次自然災害,就能將華而不實的城市打回原形。目前的晏家坪已經在城市化的浪潮之下在近些年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取代了低矮破敗的棚戶區,這在城市面貌得到良好的改觀的同時城市形象也日益提升了。然而,就在晏家坪人們興奮之余,他們發現,欠缺而滯后的基礎設施成了這個“城中之城”的“內傷”。
“我們的路少,但可以走人,我們沒有自來水,但能喝到井水;我們的公交車少,但只要用力去擠也能擠上,最受不了的就是偌大一個晏家坪上連一個垃圾箱都沒有,垃圾收集點離我們幾百米遠,有空的時候,我們會把家里的垃圾提到收集點去倒,沒空的時候哪里沒人就往哪里倒,至于手里隨時用過的塑料袋或者是紙有時就隨手一扔,有時候也會裝到包里帶到山下找到垃圾箱再扔。你千萬別以為這是笑話,我們晏家坪的人面對的就是這樣環境。”在晏家坪生活了5年的許女士如是說。
據了解,晏家坪目前已經有6大保障房項目陸續竣工,住宅面積超過了100萬平方米,這便意味著,在未來幾年的時間里這里的人口將急增而這里的基礎設施基本處于嚴重滯后的狀態。中院社區書記孟學勤告訴記者,為了改善轄區環境衛生差的狀況,社區在資金困難的情況下,購置了24個塑料垃圾桶,并與沿街的商鋪簽訂協議,由于他們來保管并負責垃圾的傾倒。“多少年都沒有垃圾箱,人們隨手扔已經成了習慣,我們剛放上垃圾桶的時候,大家還不習慣,滿街亂扔的情況比較突出,現在看來,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至少人們吃完牛肉面擦嘴的紙不再隨手扔了,娃娃們吃完零售的包裝袋不再隨著扔了,再加上社區清掃員隨時清掃保潔,我們的環境衛生有了很大的改觀。”孟學勤如是說。(更多內容請點擊:http//www.guyuantaihehot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