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中俄海軍聯演在東海精彩上演,8架飛豹戰機進行保障,確保軍演不受外國飛機影響。究竟飛豹戰機是什么來頭,為何中國會派飛豹戰機“護駕”呢?飛豹戰機是解放軍作戰飛機中耀眼的新星,因其穩定且出色的低速滯空能力,與飛行速度普遍較慢的電子偵察飛機在空中對峙占盡優勢。
首款中國自研中型戰斗轟炸機
中俄“海上聯合-2014”演習正式打響,中方海軍航空兵某團8架“飛豹”戰機已全部準備就緒,隨時可投入戰斗。如外國飛機抵近演習地域偵察,將果斷采取包括外逼、驅離在內的措施,保證演習正常進行。
飛豹戰機即殲轟-7,對外名稱FBC-1(JH-7),是我國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自行設計研制的中型戰斗轟炸機。由中國西安飛機制造集團與603研究所合作設計制造的一款戰斗轟炸機,其主要設計用以進行戰役縱深攻擊以及海上和地面目標攻擊,可進行超音速飛行。在戰斗機世代上劃分屬蘇系四代戰斗機,美系劃分標準為三代戰斗機,該戰機于1973年開始研發,至1988年首次試飛,在1998年珠海航展上首次公開,其改良型殲轟-7A則在2004年公布。
飛豹戰機作為中國第一個完全獨立設計的現代化機型,在設計上采取了消化吸收與自力更生并舉的方法。在堅持獨立發展同時,也根據國外航空技術發展的進步,將國外很多先進機型的設計特點吸收并應用在飛豹戰機的設計中。飛豹戰機的結構設計綜合了國內的航空發展成果和國外多種飛機的合理設計,整體設計比較協調,能夠利用不算先進的航空制造和材料技術,在1980年代末設計出在空氣動力和機體結構上達到國際1970年代中期先進水平的戰斗轟炸機,體現出了設計和生產人員極高的理論與實際技術應用水平。
曾在東海與日機對峙不落下風
據報道,2001年5月日本航空自衛隊前一佐福島豐文在接受右翼雜志采訪時披露,1997年11月23日一架日本海自的P-3C反潛巡邏機在“尖閣列島”(我釣魚島)附近海域截獲到地面大型遠程警戒雷達信號,上午9時43分,日機再次截獲通常用于戰斗機的X波段雷達信號。日方起飛兩架空自的F-4EJ戰斗機前往該海域,并在釣魚島以西海域上空與中國戰斗機相遇。
據日軍飛行員福島豐文事后描述,在此之前他們從未見到過這種戰斗機,中國飛行員似乎是迎面徑直“撞”向日機編隊,在迫使日機采取緊急規避動作之后又強行貼近日機與之進行“編隊飛行”。福島豐文坦承日方借機拍攝了大量中國新型戰機的照片,但他同時強調說“中方飛行員也在進行同樣的事情”。
中國新型戰斗機給福島等日機飛行員留下了深刻印象,該機從外形上來看有些類似“美洲虎”或三菱重工的F-1攻擊機的放大版,但該機的機動和敏捷性要超過日機飛行員所熟悉的殲-8戰斗機,在與F-4EJ對峙時顯得游刃有余。最讓他們感到吃驚的是該機的航程非常大,按照福島以往的經驗,中國飛機受航程所限一般打個照面就會返航。但是這一次中國戰機與他們周旋了很長時間,直到F-4已經感到非常吃力不得不返航的時候,中國飛機似乎還沒有掉頭的意思。后來才知道,這種從未見過的中方飛機就是“飛豹”。
裝備新型導彈可破“宙斯盾艦”
從配套的YJ-8機載反艦導彈射程為50公里來看,殲轟-7與運-8警戒機及電子偵察機等組成的協同攻擊系統已經可以壓制當時以裝備標準-1防空導彈為主體的周邊海軍艦艇,特別是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八八艦隊,在中國大型水面艦艇數量和質量不足的情況下,殲轟-7是中國海軍與其抗衡的重要作戰力量,不過隨著周邊國家海軍的“宙斯盾化”,尤其是日本的“八八艦隊”通過增加金剛級宙斯盾艦升級為“十九艦隊”后其防空能力大為擴展,這對殲轟-7造成巨大的挑戰。
為此中國也對殲轟-7進行了改進,在后期生產的殲轟-7型號中采用了更先進的雷達,可以提供更遠的探測距離,反艦導彈也采用射程更遠的型號,同時考慮到宙斯盾艦具備強大的防空能力,單純使用反艦導彈對其進行攻擊可能難以達到滿意的效果,中國還將部分殲轟-7改裝為電子戰型攻擊機,裝備電子干擾吊艙和反輻射導彈,從而形成對宙斯盾艦的硬、軟綜合壓制能力,大大提高中國海航對于敵現代水面艦艇編隊的攻擊能力。
此外,近日沈空航空兵某師組織整建制實兵實裝拉動演練。在這組公開的圖片中可以看到,一架飛豹戰斗轟炸機掛載了一枚新型的導彈,從外觀上判斷很像最新曝光的鷹擊-91導彈。“俄羅斯之聲”廣播電臺曾在2012年報道,上世紀90年代俄羅斯向中國出口KH-31P反輻射導彈。此后不久,中國引進技術,開始許可生產這種導彈,并命名為“鷹擊-91”。
曾是唯一可覆蓋南海地區的機型
據參加航展的英國《簡氏防務》記者評論說,“飛豹”設計合理,航程遠,載重系數高,在綜合性能方接近國外同類飛機性能水平。飛豹戰機的機體內部有效空間大,可以安裝較多的燃料和設備,大量的空間還有利于在后續改進中增加設備。從外表上來看,該機的工藝明顯好過以前的中國戰斗機,甚至優于蘇-27和蘇-30K。作為當時中國國產戰斗機中唯一可以覆蓋南中國海地區的機型,飛豹戰機是中國空軍的“掌上明珠”。
在1999年10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而在北京舉行的盛大閱兵式上。由6架“飛豹”所組成的戰機編隊與其他127架中國空、海軍和陸軍航空兵的飛機掠過天安門的上空,展示當代中國強大的現代化空中武力。
在新中國成立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中國的航空武器裝備發展受到國外長期的全面封鎖,造成了中國航空裝備在1980年代初期嚴重的落后于國外。國外大批量裝備現代化戰斗機的時,中國主力空中裝備仍然是落后20年的轟-5、殲-6和強-5,達到第二代中期技術水平殲-8II到80年代末期才發展完成,三代戰斗機更是連樣機都沒有搞出來。在困難的情況下發展飛豹戰機的難度可想而知。
作為中國發展的現代化攻擊機,飛豹戰機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飛豹戰機的發展完成不但給我軍提供了一種填補裝備空白、綜合作戰性能較好的作戰飛機,更重要的是通過走過整個的研制過程,使中國航空工業和軍隊都得到了設計和使用先進對地攻擊機的經驗,提高了海、空軍的打擊力量。通過獨立走出的戰斗轟炸機的研制道路,還可以為后續更先進的型號提供經驗。
通過現代化改裝提高綜合作戰能力
在大量采用先進技術的國產新型多用途戰斗機進入大量服役的情況下,JH-7和其改進型在結構設計上并沒有爭奪空中優勢的戰術要求,并不過于追求高空、高速和高機動性能,特別是JH-7已具備較為優良的機動性能,現有的國產10噸級發動機已經能夠滿足其作戰的需要,盲目增加發動機的推力意義不大。通過現已掌握的最新工藝和技術,提升國產10噸級發動機的推重比減輕其自身重量從技術上而言是完全可行的,這要比改裝AL-31F或者國產同類型號的15噸級發動機更具效益,也不需要為安裝新型發動機而對飛機結構進行“大手術”。
隨著中國航空技術的發展,通過在JH-7的機體上應用先進的雷達和綜合航電、復合材料和氣動上的改善,可以大幅度的提高JH-7改進型的綜合作戰能力,使其與蘇-30MKK這類先進的大型多用途戰斗機的差距進一步縮小。JH-7比較低的采購和維護費用也使飛機的效費比有所提高,很適合中國現階段軍費有限而又有大量飛機需要替換的客觀條件。推廣JH-7和在其基礎上發展的各種改進型號與其他主戰機型配合使用,將使中國空軍的裝備技術水平和綜合作戰能力走上一個新的臺階。隨著中國航空科學技術上的飛速發展,具有先進航空電子設備、現代化機載武器系統和隱身作戰能力的新型高性能戰斗轟炸機將與第四代先進戰斗機一起成為中國空軍新一代航空武器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使中國的空中力量在裝備的質量上能夠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真正的成為攻防兼備的現代化空中作戰力量。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