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衛叛變革命后,不少女學員便跟隨葉挺、賀龍的部隊來到南昌,參加了著名的南昌起義。起義軍南下時,彭漪蘭、彭援華和胡毓秀3人被分配到參謀團,其余27人分別被分配到葉挺的十一軍、賀龍的二十軍和朱德的第九軍從事宣傳或救護工作。而王鳴王鳴皋、楊慶蘭、譚勤先、陳覺吾4人,因身體強壯、表現勇敢積極而被稱作女兵中的“四大金剛”,有關她們的故事一直鮮為人知。
譚勤先:宜黃城外勇敢斗敵
譚勤先(1907-1994),浙江桐鄉人,又名譚樂華。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女生隊學員。軍校畢業后,譚勤先與其他女同學一起被分配到第十一軍政治部工作。會昌戰役時,譚勤先被安排到前線去搶救傷員。起義軍在潮汕失利后,她在潮州紅十字醫院看護傷病員,后與胡毓秀、王鳴皋等一起乘船到達上海。
1927年7月30日下午,譚勤先和其他女兵隨軍登上廬山。當晚在得知孫科、張發奎在廬山開會的消息后,她們請當地老百姓為向導,翻越廬山,經鄱陽湖乘小船向南昌進發。8月5日,他們徑直到達南昌進賢李家渡后便離舟登岸,然后步行至撫州,在那里趕上了南下的起義部隊。
行進至撫州宜黃時,部隊駐扎在城外的一座破廟附近休息,廟四周沒有圍墻,被高低不齊的樹環繞著。那天,譚勤先被安排站崗,忽然,聽見一陣陣腳步聲,她便警惕地蹲下身子觀察情況。原來,一小股攜槍的軍人正從西面走來。怎么辦呢?時間不由得她多想了。她當即以當天的口令試探對方,一連問了三次,對方都毫無反應。她認定這就是敵人,決不能放跑他們!于是,她一面招呼著破廟附近的戰友,以此來震懾敵人,一面以恐嚇的口氣大聲喊道:“繳槍!否則我叫同志們出來打死你們!”敵人頓時慌了手腳,亂作一團,有的就地隱蔽,有的調頭便跑。這時,起義部隊迅速出擊,敵人最終繳械投降。事后,出于對同志的關愛,支部書記王海萍批評了她:“為什么不早來報告?要你一個人冒險,萬一你被敵人殺了,我們還不知道呢,以后千萬不能這樣冒失了。”盡管譚勤先受到了批評,但不少戰友對她的果敢舉動投來贊許的目光。
楊慶蘭: 會昌戰斗救了陳賡
楊慶蘭(1910-?),河南信陽人。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女生隊學員。1927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起義軍失利后,由于戰爭環境極度險惡,她在朱德的動員下,女扮男裝離隊到達武漢,后幾經輾轉來到上海中央機關工作。解放后隨同其愛人黃玠然定居北京。
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后,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的空氣也異常緊張起來。楊慶蘭所在支部的負責同志秘密告訴她將有重要行動,要求大家隨時整裝待發。1927年7月29日,她們突然接到“打野外”的命令,實際上是從武昌沿長江而下參加南昌起義,與她同行的還有王鳴皋、孫革非等女兵。行至半路,南昌起義的消息傳來。當時隊伍里有兩種意見:一種主張追趕南昌起義部隊,另一種則主張散伙。因意見不一,船時開時停。楊慶蘭等人都是從虎口里逃出來革命的,沒有牽掛,除了跟著黨繼續干革命外,也無路可退了。她們追趕隊伍的心情非常迫切,對那些反對追趕的人憤恨透頂。一怒之下,孫革非等人把主張散伙的軍官槍斃了。幾日后,她們在撫州趕上了部隊。 不久,楊慶蘭被分配到賀龍的二十軍第三師從事宣傳工作。一路上,仗打得激烈,傷員又多,17歲的楊慶蘭身體特別結實,就改做救護工作。戰場上,楊慶蘭為了搶抓時間救助戰士,常常將生命置之度外。一次,她的帽子被子彈打落,她顧不上去撿,仍繼續工作。一個傷員體重100多斤,她背起來能上山下山跑上幾里。1927年8月24日,起義軍先頭部隊與敵錢大鈞部在贛州會昌附近發生激戰,由于后續部隊未及時趕到,加上彈藥缺乏,部隊傷亡很大。到了下午4時左右,部隊準備撤離。突然,楊慶蘭發現不遠處長有草叢的田溝里隱隱約約躺著一個人,她走過去一看,一個身著背心、穿著短褲的人躺在草叢里(負傷后,陳賡為避免敵人搜查口袋而特意脫掉制服)。仔細辨認,這不是二十軍第三師第六團一營營長陳賡嗎?只見他左腿兩處中彈,膝蓋骨、腳腕骨被打折,血流不止,把田溝里的水也染紅了,一時昏迷不醒。楊慶蘭來不及細想,一把背起陳賡,急忙往山下走去。很快,天就全黑了,她步履蹣跚地前行。汗水浸濕了楊慶蘭的衣衫,可她咬緊牙關,竭盡全力,最終將陳賡送到醫護所。后來,她和陳賡在上海從事秘密工作時,陳賡還笑著說:“感謝你救了我一命,一個女孩子真不容易!多了不起啊!”多年以后,他們相互見面時,陳賡總提起楊慶蘭的救命之恩,他們之間也一直保持著深厚的友誼。
|